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心理学家:中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新闻网 2020-02-20 21:21:44

“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一次大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所长傅小兰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网络平台联合撰文呼吁,此次疫情应对再次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

她们指出,个体和社会心理需要往往与生命安全、物质需要、利益诉求等交织在一起,不仅影响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会的文明先进程度,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应急应对,更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安全安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国家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必须重视心理建设。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显现,集中体现在?相关法律不健全、管理体制不明确、运行机制不畅通三个方面。

这两位心理学家表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的体系,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通过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手段,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为个人和组织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她们还针对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五项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二是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建设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应急管理高效率运行提供保障;五是加强应急管理心理学研究。

其中,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行政区三级行政等级为基础,分别组建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保障专业志愿者队伍,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形成一支可以分级分类实施干预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陈雪峰、傅小兰强调,社会治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体系建设是人的行为,体系实施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充分尊重人民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她们希望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重视应急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科学支撑和人才储备。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编 张喜威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心理学家 疫情 心理服务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