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文化热点

每经网首页 > 新文化热点 > 正文

技工人才短缺 中国电影教育需要“蓝翔技校”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23 14:36:46

每经记者 董兴生 杜蔚    每经编辑 杜毅    

近日,第8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成都落下帷幕,同期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电视好演员”年度盛典上,也选出了一批广受好评的影视演员。朱一龙、王凯、陈宝国、张国立、姚晨、杨紫等一批演员都有所斩获。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大学生电视节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电影行业人才培养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界专家普遍认为,当下专业电影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短板。

电影行业缺乏“蓝翔技校”的提法不过分

不久前(12月13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冲破607亿元大关,提前17天超过2018年全年总票房。行业一片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有人从中看到了隐忧。

“今年我们破亿的电影项目没有去年多。”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吴曼芳直言,在中国电影市场,所有出品公司都集中在顶尖项目上,而真正的好项目并不多。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优秀创作人才的缺乏。

吴曼芳介绍,从2012年到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从90亿飙升到440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而到了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进入增速放缓期。“我觉得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吴曼芳说,电影数量虽然增加了不少,但质量没有提升,“电影是大国不是强国”,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吴曼芳看来,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电影人才的缺乏上。“我们中国电影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一个短板。”吴曼芳说,尽管中国开设影视教育专业的高校有上千所,但培养出的人才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

吴曼芳以编导人才的培养举例,每个学校都在做相应的培养,虽然也有成才的案例出现,但从人才比率上来看,并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成才和成功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吴曼芳说,“电影是艺术、技术和产业高度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一些理工科的院校,未必一定增设编导专业,可以从技术融合的切口,可能会有更好的作用。”

另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是,电影专业技工人才参差不齐,而技工人才应该是电影金字塔的塔基所在。“这个行业有个话叫‘爷’,灯光师也叫灯爷,但现在能叫灯爷的很少。”吴曼芳说,这也体现出,电影技工人才的培养是不足的。

“电影是个综合的艺术,需要很多艺术、技术门类才能合成。”而当下的电影教育,“都集中在高大上的培养上”。技工人才的不足,也导致木桶效应的出现。“当一部电影有明显短板的时候,一定不是个能流传下来的好电影。”吴曼芳说。近年来,业内有个说法:电影行业缺乏蓝翔技校。吴曼芳认为,大部分电影从业者都是在金字塔的底部,“所以蓝翔技校的提法并不过分”。

构成金字塔基的,除了技工人才,还有复合型高级电影人才。“既懂创作,又懂管理,同时又懂产业的高级人才,这在电影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吴曼芳说,如果制片人连起码的技术都不懂,谁会给你投资?另外,电影市场也缺少具备开发能力的软件人才和跨界思维人才。目前,北京电影学院正在与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研发一款软件,“让摄制组线下的工作人员,能够不再拍脑袋决定第二天的场次。”

说到电影投资和互联网技术,吴曼芳也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之前的一个公开场合,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曾说过,电影公司现在都在为互联网打工。对此,吴曼芳认为,电影人对金融行业是又爱又恨,反过来,金融界对电影也同样如此。

吴曼芳认为,从2015年起,互联网出现了从技术属性向工具属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应该树立互联网的工具观,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电影制作、营销,而不是闭门造车。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以下简称“温影”)副院长陈晓达也认为,制约电影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缺乏。在他看来,电影的工业化就是要把电影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让电影制作分工明确,保证质量。但目前的情况是,专业人才最稀缺,“尤其是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紧缺”。

“包括冯小刚、贾樟柯导演经常发言论,专业制片、服化道人才大量的紧缺,一线电影导演、电影人对于人才短缺的呼吁,和一千多个影视学院的现状发生了矛盾,影视学校和产业需求之间有一个大的偏差。”陈晓达说。

贾樟柯也曾因学历低被高校拒之门外

当下的中国影视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大部分编导、广播教育,并没有针对专门的细分领域进行,比如特种化妆,用凝胶做假肢的特效化妆就非常少。”陈晓达现场表示,这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投入上都不多。而针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格式化教学,也不完全尊重影视这一特殊专业教育的特点。

找到这一缺口后,作为一家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陈晓达笑言,温影主要做的就是培养专业的片场工匠,即为电影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学电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徒制,还有一种院校式的。院校式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而学徒制来自于感性的、日积月累的经验。”

陈晓达说应该将这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就是要能动手。”据了解虽然温影成立刚5年,毕业生仅400余名,且并非头部人才,“但我们校友参与的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等,统计下来已经达到了450亿元。”

说到当前的电影教育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游飞也深有感触。当他得知温影的院长是贾樟柯时,回忆起了一段往事。“我突然想到,贾樟柯曾在很多年前想到传媒大学来(任教),而且当时贾樟柯的顾问正好在传媒大学导演系,也极力推荐。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后来却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跟影视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传媒大学是211大学,要求老师至少得拥有博士学位。”

“贾樟柯离博士学位还有些距离,所以最后因为这个原因,人事部门认为不能通过。”游飞说,不仅是贾樟柯,中传还尝试引进过另一知名演员,“也是因为上一类的关系(没成)”,因为那名演员只有本科学历。

游飞认为,“影视教育是介于正儿八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东西”,“也就是说,影视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跟普通的大学学历教育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游飞看来,影视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实践性。但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要想打破这种制约,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不容易。

对于电影人才培养,游飞认为,中国并不缺导演、编剧,最缺的是创意制片人。“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想法、点子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败,不光要懂商业、技术,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能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把一个盘子串起来。”

但目前的电影教育,从一开始就作为精英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导演和编剧。“实际上,一个班里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未来是做编剧,也有的人是要做录音师,这样才能形成非常好的团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