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产业趋势

每经网首页 > 产业趋势 > 正文

6780亿美元并购市场风起云涌 回归产业逻辑成趋势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8-29 13:40:45

在A股市场上,沪市2018年共完成并购重组1226家次,交易总金额1.2万亿元;深市2018年并购重组2522单,交易金额1.38万亿。

每经记者 王帆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复杂局势下,如何更好地融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成为近来资本圈绕不开的话题。

8月28日下午,第五届中国并购高峰论坛在佛山召开。围绕2018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的机遇和趋势,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6780亿美元,控制权转移、国资入主是去年并购市场的突出现象。不少嘉宾表示,未来的并购交易将趋于理性,回归产业逻辑十分关键。

第五届中国并购高峰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国资力量凸显但将趋于理性

根据矽亚投资发布的《2019全球产业扩张与并购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6780亿美元,同比提高0.25%;交易数量10887起,同比提高10.65%,年度并购量达到了历史第二的高度。

其中,在A股市场上,沪市2018年共完成并购重组1226家次,交易总金额1.2万亿元;深市2018年并购重组2522单,交易金额1.38万亿。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屈耀辉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并购重组内外环境变化与产业并购逻辑重塑》的演讲,对2018年并购市场进行了总结。他表示:“2018年以来,中国并购市场的控制权转移有了比较大比例的提升。获得控制权的买方,国企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而作为卖方的创业型企业也相对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去年10月深圳数百亿资金驰援上市公司的消息为起点,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国资入主上市公司的风潮,为民企缓解高质押等风险。

屈耀辉认为,随着并购趋于理性,未来国资收购控制权会逐步减少。他分析原因称,一是国家整个纾困政策起到了效果,民企实控人面临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已经极大缓解;二是国资平台取得了控制权之后,由于行业和经营水平的差异,国资并购后需要上市公司的原实控人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进行资产的经营,导致国资会越来越理性地看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

他补充说:“另外一个因素是,很多国资在收购控制权时,希望未来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实现更多国资的证券化,但是收购之后,对照A股上市公司的标准进行核查梳理时,会发现有部分资产短期内不具备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这也是国资会越来越理性的原因之一。”

回归基于产业逻辑的并购

近年来,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三高”并购现象突出,为资本市场埋下了不少隐患。据《2019全球产业扩张与并购报告》,2018年上市公司累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658.61亿元,是过去A股二十多年累计商誉减值的两倍以上。

在论坛上,业内人士也不断呼吁并购要回归产业逻辑,注重产融结合。

矽亚投资CEO张兰丁表示:“成功并购的前提是清晰的产业扩张框架和产业扩张路径。”他认为,企业战略动机的梳理并进行反向尽职调查,了解自身是否具备并购条件,是并购扩张重要的第一步,“并购永远要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逻辑,只有这个‘本’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对于产融关系,广东产融控股总经理徐胜广形容:“产业应该是像阳台上的花一样,而金融就是土壤、水分、阳光,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苗,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产业的发展。”

新劲刚董事长王刚表示:“产融结合是以产业作为基础,金融作为手段,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能够从质量和规模上达到企业的最佳状态。”

中装建设董事长庄重则举了其所在的建筑装饰行业为例子:“产融结合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装修行业)可能怎么做都只是几百亿产值就差不多了,但接下来行业怎么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金融的支持,得到更多的设计、研发力量来打破产值的天花板,真正实现工业化、规模化。”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复杂局势下,如何更好地融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成为近来资本圈绕不开的话题。 8月28日下午,第五届中国并购高峰论坛在佛山召开。围绕2018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的机遇和趋势,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6780亿美元,控制权转移、国资入主是去年并购市场的突出现象。不少嘉宾表示,未来的并购交易将趋于理性,回归产业逻辑十分关键。 第五届中国并购高峰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国资力量凸显但将趋于理性 根据矽亚投资发布的《2019全球产业扩张与并购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总金额约6780亿美元,同比提高0.25%;交易数量10887起,同比提高10.65%,年度并购量达到了历史第二的高度。 其中,在A股市场上,沪市2018年共完成并购重组1226家次,交易总金额1.2万亿元;深市2018年并购重组2522单,交易金额1.38万亿。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屈耀辉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并购重组内外环境变化与产业并购逻辑重塑》的演讲,对2018年并购市场进行了总结。他表示:“2018年以来,中国并购市场的控制权转移有了比较大比例的提升。获得控制权的买方,国企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而作为卖方的创业型企业也相对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去年10月深圳数百亿资金驰援上市公司的消息为起点,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国资入主上市公司的风潮,为民企缓解高质押等风险。 屈耀辉认为,随着并购趋于理性,未来国资收购控制权会逐步减少。他分析原因称,一是国家整个纾困政策起到了效果,民企实控人面临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已经极大缓解;二是国资平台取得了控制权之后,由于行业和经营水平的差异,国资并购后需要上市公司的原实控人作为职业经理人来进行资产的经营,导致国资会越来越理性地看待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 他补充说:“另外一个因素是,很多国资在收购控制权时,希望未来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实现更多国资的证券化,但是收购之后,对照A股上市公司的标准进行核查梳理时,会发现有部分资产短期内不具备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这也是国资会越来越理性的原因之一。” 回归基于产业逻辑的并购 近年来,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三高”并购现象突出,为资本市场埋下了不少隐患。据《2019全球产业扩张与并购报告》,2018年上市公司累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658.61亿元,是过去A股二十多年累计商誉减值的两倍以上。 在论坛上,业内人士也不断呼吁并购要回归产业逻辑,注重产融结合。 矽亚投资CEO张兰丁表示:“成功并购的前提是清晰的产业扩张框架和产业扩张路径。”他认为,企业战略动机的梳理并进行反向尽职调查,了解自身是否具备并购条件,是并购扩张重要的第一步,“并购永远要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逻辑,只有这个‘本’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对于产融关系,广东产融控股总经理徐胜广形容:“产业应该是像阳台上的花一样,而金融就是土壤、水分、阳光,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苗,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产业的发展。” 新劲刚董事长王刚表示:“产融结合是以产业作为基础,金融作为手段,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能够从质量和规模上达到企业的最佳状态。” 中装建设董事长庄重则举了其所在的建筑装饰行业为例子:“产融结合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装修行业)可能怎么做都只是几百亿产值就差不多了,但接下来行业怎么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金融的支持,得到更多的设计、研发力量来打破产值的天花板,真正实现工业化、规模化。”
并购 A股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