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焦点

每经网首页 > 焦点 > 正文

每经专访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艾滋病疫苗研发不应以营利为目的 不能单纯靠市场推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11 17:39:08

张林琦认为,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是以公共健康为目的,也许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来支持研发和市场推广。为了帮助研究这些药物和疫苗的企业能够生存,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承担相关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旭    

近一段时间来,关于艾滋病的各种话题屡屡在大众传媒上频繁“刷屏”——新生婴儿如何免疫艾滋病、如何看待青年人群中的艾滋病发展态势、如何推动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企业研究这种惠及广大病患的药物是否应该赚到大把的利润……相关的问题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12月6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高级培训”项目在京正式开班。这一清华大学校内跨院系合作的模板项目,获得了两学院及清华大学层面的充分支持,在合作模式、项目规划、课程框架、师资配置及运营创新方面均有不少创新亮点。

该项目共有十大模块,由两学院数十位资深教授轮流授课,覆盖大健康领域中的医疗、科技、政策以及金融等领域,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处处长邓丽曼表示,“这次健康产业领袖项目既是学科交叉的创新探索,也是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尝试”。

开班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下称NBD)记者对参与此次授课的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进行了专访。张林琦教授以其专业的背景知识,对有关艾滋病防控、研究领域的多个问题给予了全面的回答。

发展健康事业需要管理和资本多个要素推动

NBD:清华校内两个学院联合创办“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项目,其设计的初衷和背景是什么?可能会发挥哪些桥梁和纽带作用?您认为双方最大的优势有哪些?

张林琦 受访者供图

张林琦:“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项目设置的初衷,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促进“2030年健康中国”的目标密切相关。

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链条式的有机协作过程,从原创研发成果,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以及上市后安全有效地服务于老百姓,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限制,在这个链条式协作中,还面临许多壁垒和障碍。

因此,我们当时设计这个课程的初衷,就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生命科技和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特点,开展综合式和全方位的介绍。全力推动健康产业的改革创新步伐,培养新时代要求的新领军人物。

健康事业和生命科技发展不仅仅是医学本身的技术问题,需要管理、法律、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和科研的对接,管理和科研的对接,法律与科研的对接,以及国内与国外的对接等等。医学院与五道口金融学院通力合作,开创“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项目,就是需要跨界的合作来面对跨界的需求和挑战。

NBD:您构架课程设置的思路是什么?您认为学员通过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林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健康产业领袖人才培养,需要跨界人才、通识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志于这一产业的人,必须对整个领域的发展特定和规律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在战术上善于突破。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不仅包括对前沿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对临床研究过程和相应监管政策的介绍,对科技与资本如何对接的介绍,还对具体的案例展开系统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此外,我们还希望学员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在产业发扬光大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实现自我超越。

艾滋病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NBD:要使得HIV携带者的后代免受艾滋病感染,是否存在更有效,更安全、没有伦理争议的方法?

张林琦: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又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止新生婴儿艾滋病感染,其中包括抗艾滋病药物治疗、产间和产后阻断和喂养方式等,都可以降低艾滋病毒传播给婴儿的几率降低到接近于零。所以我觉得目前不需要考虑其他高风险诸如“基因编辑”等方法。

NBD:去年年中,有报道称“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不过这则新闻后来并未被证实。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研制“艾滋病疫苗”的难点何在?科学家在探索人体防御艾滋病的免疫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突破?

张林琦:研究艾滋疫苗非常难,虽然大家对它的期待非常高,但研发难度也超过普通的疫苗。主要难点就在于这个病毒本身变异非常快,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反应之后,它往往就变异了。怎么能找它的一些薄弱环节,使得人体能够持续性地对它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反应,这是我们在做艾滋研究里的重点,也是研究难点。

现在我们对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原理和如何产生还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没法去扩大和增强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总而言之,这个病毒是现在人类知识范围最难对付的一个对手之一。

NBD:对于有感染风险的群体,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疫苗;而对于已经感染上艾滋病的人群来说,他们则急需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为何直到目前,艾滋病仍旧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今天的医学技术离完全治愈艾滋病还有多远?

张林琦:我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是何大一博士(艾滋病研究专家)研究团队的一员,何博士研究的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艾滋病毒的复制,把这种判了死刑的疾病转变成一个可控制的慢性病。随着这个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抑制病毒的能力可以高达99.99%,效果非常好,大幅度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像正常人生活。

但是,由于这个病毒特别“聪明”,它感染细胞之后,还可以进入我们的细胞核中,整合到我们的基因组上,这样一来,就变成我们基因组的一部分了。我们现在的药物,没法根除这些整合到基因组里的病毒。只要一停药,体内病毒的数量就又上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办法根治艾滋病的重要科学障碍。

所以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准确地找到被感染细胞,然后把它杀掉。这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NBD:从您的观察来看,与欧美和非洲相比,中国的艾滋病传播方式和流行趋势呈现出哪些特点?对此应该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张林琦:在欧美,艾滋病的发现最早和同性恋人群有一定关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疾病开始从同性恋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而在非洲,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异性传播,因为当地男性有许多的异性伴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中国早期发现的艾滋病都是在西南部边境省份,主要是通过境外吸毒的源头进来的。在毒品贩卖和吸食过程中有很多人共用针头,如果出现交叉污染,就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后来到90年代中期,中部地区有很多人进行非法的采供血行为。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又有一部分人因为非法采供血导致了艾滋病感染和传播。

而现在,中国艾滋病流行正从一些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青年学生和老年人,通过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出现了艾滋病感染,比例增长还比较快。所以说,虽然我们有药了,而且很有效,但这个病本身仍然是不治之症,预防、预防、再预防是防治艾滋病最好的手段。

NBD:最近有报道显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宣传“U=U”的理念,当艾滋病病毒持续检测不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具有传染性。从您的研究来看,这样的理念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提出这一理念可以对我们做好艾滋病防控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林琦:这个理念确实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原因在于只有患者知道自己的感染正处于什么阶段,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和保护。检测是第一道防线,必须发现和确认感染,才能实施救治,才能利用抗艾滋病药物把病毒的复制水平大大降低。

如果感染者通过药物治疗,使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这个人的传染性也就相应降低。感染者不仅传给自己性伴侣的机会降低低,即使怀孕了,传给小孩的几率也会降低。所以知道自己的感染状态,尽快开展行之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治疗,对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降低艾滋病传播几率都非常重要。我完全支持早发现、早治疗的这个策略。

NBD:近年来除了艾滋病外,您对于中东呼吸综合征之类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也有深入研究。在当前全球交流和人员流动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努力,加强对这类流行快、危害大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御病于国门之外”?

张林琦:对于全球传播的传染病来说,需要科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疾病预防者一起主动出击。不能说传染病来了才被动应对。

什么叫主动出击?就是对那些我们都知道的具有高致命性的传染病,把药物和疫苗这些预防措施做好。一旦疫情出来之后,就可以马上使用。

当然这里有一个关于研发和推广模式的关键问题,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是以公共健康为目的,也许无法依靠市场来支持研发和市场推广。言外之意,研究这些药物和疫苗的企业怎么生存?政府是否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承担研发和市场推广?如果这种模式问题不解决,即使我们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也无法开展后续的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无法实现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主动出击,及时有效地保障公众的安全。

所以我在各个场合都呼吁,如果我们单纯用市场的力量去推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一些疫苗、药物研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公共健康公共安全为主要目的。

所以政府必须要引领、要主导,然后企业才能跟进。使得我们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能有一个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疫苗 艾滋病防治 公共健康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