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城市传播提升国际视野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0-30 19:14:03

一份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调查显示,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元素,饮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医药、武术、自然风光等等,“成都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官远星

建筑只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世界名城,除了本身的商业繁荣和经济活力外,其历史文化、旅游名胜是感召人们纷至沓来的最大魅力与动力。

成都亦然,从蓉城到锦官城,从“扬一益二”到天府之国,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之所以能愈加名扬天下,跟其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成都在此前召开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提出,要把成都建成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把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三城三都”作为重要抓手,推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10月30日,为什么是成都——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专家提到:“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成都文化定位,离不开中国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底蕴与气质,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城市收获美誉的持续魅力。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座城市的文化应该如何定位?要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姿态进入世界文化体系?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看来,成都的文化战略离不开中国文化。傅才武认为:“国外的人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城市的时候,一定是基于中华文化的背景。我们如何认识西方,西方也在如何认识我们,这是文化以差异性构建的跨文化传播的镜像功能。”

傅才武说:“中华文化的底色是我们每一个城市,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都不可超越的。”

傅才武提到一位土耳其的教授,在一次世界城市研讨会上,教授展示了三张图片,里面是土耳其学生写下的中国元素——龙、万里长城、宫灯、中国的建筑、美女、熊猫等等。所以当这位教授带着学生来中国访问的时候,选址从北京、上海扩大到杭州、西安、成都。

根植5000年的中华文化,不仅构筑了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建构了我们自身的形象。一份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调查显示,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是元素,饮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医药、武术、自然风光等等,“成都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傅才武说道。

去中心化传播,“熊猫”元素助力成都

“人们在体验,人们在生产,人们在连接,人们在传播。”中山大学传播和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每一个个体都是城市传播的行动主体,它不像过去那样有序,随时随地在进行文化生产,但恰恰是这样,形成了一种体验性或者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态势。”

张志安总结,随着传播的演变,城市的传播已经有了新的实践和形态。

首先,城市传播是随时随地的一种内容生产和关系的连接,它不再只是由少数的寡头,或者只是由政府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或者媒体所进行的传播。

其次,城市传播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形象认知和建构。它已经变成大家在体验当中的共同建构,包括对记忆、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和阐释。

第三,今天的城市传播是视觉化的,是最直击人心的,所以其中一定要体现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认同。“比如短视频,以视觉化的形态,直接完成了城市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张志安提到,所以现在中国有3个抖音之城,西安、重庆和成都。

观察成都的城市传播,张志安教授总结:“成都传播的热点效应非常明显,国际视野在提升。”

张志安同样以熊猫为例,他认为成都把熊猫的故事讲成了中国的故事,讲成了成都的故事。这些特定的现象、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元素,给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特别大的贡献。

“熊猫”这个元素,已经成了成都寻找本地文化与中国文化、跟全球文化结合的核心节点。在张志安看来,关于这个“节点”的成功讲述,对成都文化的全球传播,非常有帮助。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 文化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