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追逐繁荣的代价:千禧一代为什么失去了消费动力?

华尔街见闻 2018-08-24 17:52:39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经济”的要求,已经开始带来了一些社会层面的负面影响。经济危机对社会活力的扼杀逐渐累积,年轻人宅在家里打游戏,撸猫撸狗,偶尔做做兼职,甚至书都不想读。

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理应带来社会的生气勃勃。

但现在的问题是,从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来看,刺激需求、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危机,甚至经济增速的回落都会扼杀社会的活力,而且这种影响会逐渐累积。民众的情绪渐渐消沉,通缩型的社会比比皆是。

用修辞手法来形容这种困境,大约就是,生活的压力让人们失去了对诗与远方的兴趣。而且这种消极情绪还有可能会随着他们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进一步传递到下一代,年轻人也丧失活力。

即使经济迎来新一轮的繁荣,上一次、上几次衰退对“人”的影响却未见得消退。但这种影响难以通过实验来证实,而且也极其容易出现证实偏差。我们仅能尝试分析(哪些)经济变化,可能会引致(哪些)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

他们年轻有为 他们无处可去

如果就业市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岗位,失业率居高,年轻劳动力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找工作——就会困难重重。

而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原本就不是上选。观察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数据,我们会发现,年轻人的失业率几乎永远是最高的。仅有的例外出现在德国和卢森堡,而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美国各年龄段失业率(1990-2017)

 

来源:statista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

 

数据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在经济危机袭来时,年轻人也明显地更容易失业。2013年,希腊债务危机时期,该国15-29岁的年轻群体失业率一度高达58.3%。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

失业的原因各种各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没有工作”和“没有合适的工作”。前者受制于经济衰退或是增速放缓后,工作岗位的缺少;而后者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比他们的父辈接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的年轻人,不但拥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也希望在工作中更多地贡献价值,“无意义”“低级”的工作吸引力自然下降。

但是企业越来越不喜欢“年轻人”。企业主更看重已经拥有足够技能的成熟劳动力,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

回顾日本的案例,庞大的房地产泡沫,扭曲的人口结构,再加上固化的职场风格,都加重了结构性问题,让泡沫破灭后的翻身变得异常困难。而年轻劳动力最后是通过提升竞争力,重新回到了就业状态。

政府在其中的帮助不可忽视。企业未必会帮扶技术能力不足的雇员进行自我提升——事实上,企业多数不会愿意进行这种长期的投资。

懒洋洋

经历了经济衰退,或者是背负着沉重债务的父母,能够留给下一代的资产也越来越少。这意味着后代需要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努力,来为自己挣得经济地位。

但结果恰恰相反,年轻人反而越来越没有干劲。英国国家统计署定时更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6岁以上的劳动力中,希望工作时长更长的人,越来越少。

 

年轻人在目睹了父辈的压力后,反而会不可挽回地走向消费主义。今天服务业几乎在经济周期的任何阶段都能保持坚挺,而娱乐产业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更有“市场”。

日本人均GDP及偶像产业发展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传媒团队

对此的乐观解读是,需求决定供给,年轻消费群体更看重“服务”性消费,帮助重塑了产业结构。

但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以美国Y世代(约1981-2000年间出生)为例,千禧年前出身的年轻人结婚率、生育率均下降,与父母共同居住明显上升,男性尤甚。

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25-35岁的Y世代有15%与父母同居,而且各教育程度的年轻人都比父辈出现了更高的“啃老率”。

 

数据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拥有自己的房产,而他们的父辈,1966-1980年间出生的“X世代”在他们这个年纪,有一般人购置了房屋。

 

数据来源:美联储

而且,在大学贷款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美国Y世代年轻人开始怀疑上大学的意义。超过4400万美国学生背负贷款,对于20-30年的长期贷款,每个学生每个月平均要还款约350美元。

研究显示,Y世代在选择大学时,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就业和收入潜力,而不是兴趣;大学费用每上升1000美元,入学率就会下降5个百分点。

消费主义下的自我觉醒

在经济全球化仍被认为是互惠互利时,有人为各国生产力的相对优势得到最大发挥而高兴,有人对弘扬自己的价值体系充满了期待。但事实上是,全球化只是给我们带来了地球村的错觉,世界的“扁平”程度被远远高估了。

iPhone和谷歌的用户遍布全球,但美国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还是只属于拓荒者的后代;同样地,即使是身处京都尝试着茶道、花道、香道,西方人也不见得能理解“侘寂”美学的一二。

技术产品的推广影响并不能上升到文化层面。但是,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主义,已经是目前明显渗透到各民族的共性。

在储蓄型的社会,决策者希望民众拿出更多钱来消费,戳破经济泡沫后的日本一直被拿来做最好的例子;而在消费型的社会,人们“生而为买”——从出生之前,商家就已经准备好了一系列的市场策略和广告投放,指引着父母依次进行消费,并不断重复着这一循环。

这是经济发展需要的消费,也是生而为人必须的社会贡献。

作为“市场”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公民,在与全球经济共同呼吸的同时,必然开始有所觉醒。仍然以美国Y世代为例,这一代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更多地在于“经济”层面,即作为商品的“市场”而存在。

他们需要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种贡献取决于他们的经济能力能给社会带来多少“消费”。

这种觉醒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个人追求。一部分Y世代受此刺激,开始追寻不同的价值体系,希望冲破社会固有观念的桎梏,间接催生了多元化文化的遍地开花。

但如果拓荒者精神匮乏,这种觉醒更有可能是带来抑郁消沉,于是出现了上述“懒洋洋”的现象——他们宅在家里打游戏,撸猫撸狗,做一份兼职工作,连书都不想读。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决策者应重审以“支出”为衡量的经济发展观念的呼声,近年来已经越来越高。正如Tim Jackson在《无增长的繁荣》一书中提到的,消费者是在被洗脑,去花钱消费,取悦他们并不在意的人。

Tim Jackson的主张是,没有经济增长的繁荣也是可以实现的。但事实上,主流观点仍然把经济增长视为第一要义。然而如前所述,刺激需求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伤害一个又一个“需求”本身,甚至还可能是民粹主义崛起的重要原因。

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看待“经济增长”,甚至GDP这个指标本身,“繁荣”的定义也变得多元化起来。

全球的“日本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这是一种没有增长的乐园,但如果我们变化一下对“发展”的固化思维,它可能没有那么糟——也不会因为对发展的追求,而变得更糟。

 (来源:华尔街见闻 陶旖洁)

 

 

责编 贺王娟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千禧一代 消费动力 繁荣的代价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