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近20年后再出宝鸡 国宝级文物“何尊”促秦蜀文化再交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07 14:28:56

“‘何尊’是第一批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近年来也是不出宝鸡市展览的,但为了促进宝鸡与成都的交流,‘何尊’来到了成都。”这也是国宝级文物“何尊”近20年后再次“外出”。

每经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官远星    

张建 摄

千年前,以“古蜀道”为“桥”,巴蜀大地与中原地区开启了往来交流;千年之后,一场“文化盛宴”的展开让秦地与蜀地的交流延续。

8月6日,“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正式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可谓亮点频频。

“‘何尊’是第一批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近年来也是不出宝鸡市展览的,但为了促进宝鸡与成都的交流,‘何尊’来到了成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书记肖琦告诉记者,这也是国宝级文物“何尊”近20年后再次“外出”。

“秦蜀之路一直以来便是交通大动脉,更是文化交流的主渠道。”在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看来,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商周时代历史的一次展示,更是宝鸡和成都千年之后文化再交流的一次契机。

作为执行策展人,魏敏深知本次展览的深刻蕴意,“青铜文明不仅体现了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还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张建 摄

秦蜀两地延续千年之交

被誉为最早的廉政谈话的四十三年逨鼎铭文、汉中地区目前发现的大型铜礼器——亚伐方罍、造型独特、纹饰华丽的兽面纹觥……众多重磅青铜文物的背后,更是秦蜀两地延续千年的文化交流。

“蜀地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密切联系,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与蜀相关的内容。”魏敏告诉记者,这是体现两地文化交流面貌的重要证明。

而更为显著的是,汉中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既有中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又有与早期蜀文化特征相近者,“这表明当时从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有了相互交流。”魏敏表示。

以青铜面具为例,凸出的眼球、圆形的镂空、四周凹陷、鼻子凸起有鼻孔、尖尖的双耳并铸有空洞、嘴部大多镂空有两排牙齿,出土于汉中城洋青铜器群的商代青铜面具,便与我们最为熟悉的三星堆人、兽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上,该批文物不仅体现了古时两地的文化交流,其蕴含的文化魅力也让现如今两地的文化交流更上一层楼。

其中,作为“明星”展品的“何尊”,便为两地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何尊’是第一批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近年来也是不出宝鸡市展览的,但为了促进宝鸡与成都的交流,‘何尊’来到了成都。”肖琦告诉记者,这也是国宝级文物“何尊”近20年后再次“外出”。

早在7月27日,“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就通过预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预展一周多的时间,已迎来十万余人次参观,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两地古文化的了解。

正如肖琦所说,“这次展览不仅是蜀地与关中、汉中三地的交流,更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交流。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文物‘说话’。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青铜文明诉“古蜀道”故事

现场,一幅幅青铜铸就的“立体画卷”,道明了三地文明的联系,更道出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年前已被先民们用脚掌踩开事实,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冲破秦岭与大巴山的阻隔,实现了蜀地与关中、汉中的经济文化交流。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巴蜀文化的特色,在当时极有可能是从巴蜀而来。”在肖琦看来,彼时,褒斜道和陈仓道极有可能是两地相互连通的主要道路。

据介绍,秦蜀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重要交通线路,是古代秦蜀相通之路,也是最早形成的文化线路,古道不仅连接起陕西关中平原与四川成都平原,也是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

“青铜文明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魏敏分析到,比如在汉中洋县出土的涡纹罍(lei),其涡纹装饰便是典型的巴蜀特色,这为古蜀道的线路考察便提供了参考。

当然,与文化交流一样,“蜀道”的延续也在继续,作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让蜀地与秦地的交流不断紧密。

“现如今,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蜀道’的联通效应越来越大,两地的交流与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刘宏斌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宝鸡 成都博物馆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