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视角 | 垃圾收费时代,特别@广深佛的朋友来了解一下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7-17 20:07:18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其中“垃圾分类”与“计量收费”是关键。

每经记者|李晃    每经编辑|杨欢

100461304_wx.thumb_head

图片出处:摄图网

垃圾收费时代即将到来,我国将对垃圾分类放大招。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其中“垃圾分类”与“计量收费”是关键。

图片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未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量上,垃圾产量大则交费多;在收费标准上,将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等政策,即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可适当实行低一些的收费标准,反之亦然。

站在城市的角度,这份文件的出台将对两类城市产生较大影响——垃圾生产“大户”和垃圾分类“差生”。那么,具体哪些城市的垃圾“产量”较高,未来受“计量收费”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垃圾分类在我国提倡多年,各地推进情况如何?一起来了解一下。

广深佛“有点贵”

我国人口众多,是垃圾产生大国。据《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6年,我国21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为18850.5万吨,同比增长1.54%。同时,根据最近四年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3~2016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量

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那么,在这些城市中,谁的生活垃圾产量较大呢?数据显示,从总量来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879.9万吨),其次为北京、重庆、广州与深圳。其中,前10位城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5651.2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总量的30%;此外,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广东独中三元,依次有广州、深圳与佛山入围,可见广东生活垃圾生产力非同一般。

2016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排名情况

数据来源:《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各地统计局

当引入城市常住人口数,从人均层面来考虑,这一排名有了新的变化。数据显示,广州、深圳与佛山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最高。换句话说,如若未来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开始实行,这三座城市的人或将支付更高的费用。

上海:18年的努力

除了垃圾生产量外,城市的垃圾分类状况也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在过去18年的时间内,各个城市经历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但垃圾分类制度始终无法大范围实行。

以上海为例,2000年成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八座城市之一,多年来,上海在垃圾分类的试点方面推行了几轮,但效果并不理想。

就单从垃圾分类的演变上看,上海经历了从1995年“有机”与“无机”的“两分法”,到2008年的“四分法”,再到2011年又改为“两分法”的曲折过程。然而,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7.8%的上海居民认同垃圾分类,并在实践中按分类要求投放垃圾,与此同时,有高达33.1%的居民表示自己从未实施垃圾分类,对此也完全不了解。

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上海的情况可以看做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我国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度高达九成,但能够参与并比较准确完成分类的人群却占比不高,能长时间坚持的人更少。

区块链,新的尝试

事实上,垃圾分类不仅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眼下,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近日,有报道指出,杭州将探索将区块链用于垃圾分类。据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钮健透露,该院正与杭州区块链与应用联合会合作,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垃圾分类项目治理中。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应用?钮健表示,如果能够在社区、减量中心、资源回收利用公司、环境集团及政府等各类主体间,构建一个区块链生态圈,在链条各主体当中,以信息传递为基础,进而产生价值传递与信任传递,或许能够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同时,不光是风口上的区块链技术,还有诸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积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

例如,深圳的部分小区启就已用了一组智能垃圾桶,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纸箱、废纸即时兑换成“低碳币”,“低碳币”可以提现也可以在配套的终端或线上消费。

此外,上海的部分小区,也开始尝试智能垃圾箱房。据悉,今年5月,上海设立了首个“八分类”智能垃圾箱房门禁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身份识别、信息屏幕、端口扫描、监控摄像、移动网络等多项功能,可以承载多重任务需求。

虽然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还任重而道远,但相信有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推行与探索,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问题能够得到更好地解决。

他山之石:日本模式

说到垃圾分类,不得不提我们的邻国日本。

在20多年前的动漫《蜡笔小新》里面,小新带宠物犬小白出去散步会带上袋子和铲子······这可以说是日本小学生的环保日常。

作为一个被称“将垃圾分类做到变态”的国家,日本各地垃圾基本都细分到10种以上,其居民竟都严格遵守。以日本横滨为例,其垃圾分类手册长达27页,繁杂的条款让人难以记忆,日本的家庭主妇一般都要在厨房里放一份分类手册,随时翻阅,以防自己弄错。

根据对外经贸大学吕维霞、杜鹃在《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对日本当地大学生及校职工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41%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回收是公民责任,且有37%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回收最主要动因来源于社会风气,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日本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那么,这种认同感与责任感从何而来呢?

首先,教育从娃娃抓起。在日本,小学甚至幼稚园,都必须组织全校学生,定期去清扫工厂,就像上一门必修课。如果连垃圾分类都不会的话,在日本民众看来,不仅是一件丢人的事,还会被人说成没教养。

除了从小抓教育,为了防止乱扔垃圾,日本一些城市的惩罚也让人 “瑟瑟发抖”。根据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并罚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写到这里,城叔只问一句:你扔得起吗?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垃圾分类 城市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