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打开三扇大门 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2-28 23:57:39

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也需要时时刻刻加强对风险和危机的防范。此前,美国公开表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洲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在反倾销调查中引入“市场扭曲”概念等,都成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潜在风险。

未来,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好哪些潜在风险和威胁?有哪些应对之策?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丁一凡。

三扇开放大门会陆续打开

NBD:如何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

丁一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中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未来有三扇门会陆续打开。第一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门。当前,服务业许多领域还未开放,尤其是在金融服务方面。第二,是扩大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的大门,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三就是扩大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开放大门。加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力度。

NBD:我国在打造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面临什么困难以及潜在风险?

丁一凡:对中国来说,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是一个与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不断融合、发生碰撞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开放和经济地位的提升,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势必要引起国际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尤其是近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甚至可以说是变本加厉。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是通过贸易战、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引入“市场扭曲”概念等来限制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首先要具备应对外部贸易摩擦的方法和能力。

实体投资仍具一定竞争力

NBD:构建开放型经济,除了外部因素外,国内层面是否也存在掣肘?

丁一凡:构建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更高水平地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对外开放一定是有条件的开放,而不能是完全开放。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泡沫、资本流动的混乱,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未来我国在金融服务领域还将陆续放开,这对于监管的要求大大提升了。

此外,资本市场开放潜伏金融安全风险,比如拉美国家接连出现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冲击。中国现在也对外资放开金融领域,但应该放开多少,放开多大比例才合适,还不是很清楚。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个动态的、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标杆立在那里让我们去参考,未来我们还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NBD:2017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增幅大幅下滑,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丁一凡:境外投资企业是国家的门脸,构建开放型经济,首先要保证企业合法有序地“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活动。2017年以来对外投资增速大幅下降,我认为这并非是一件坏事,这客观上反映出对外投资是有水份的,监管强化后,境外投资更加趋于理性。

未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立法显得很重要。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对外投资整体下降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说明实体投资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优化资本配置构筑战略支撑

NBD: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潜在的风险。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补齐短板?

丁一凡:要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最根本的是要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开放的进程,建立起安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和封闭型经济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体系,其风险源也大不相同。对于我国而言,我们不仅要把国内的市场、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高技术研发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提升竞争力,构筑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新的战略支撑。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已经向全球敞开,这只是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础,并非本质特征。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市场,应当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高、国内需求十分旺盛的市场,是一个对国际优质生产要素具有吸引力和配置力的市场,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国内市场的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好国内市场规模对国际资本配置的竞争力,让外资由过去的被“请”进来变为被“引”进来。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