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汉能创新之路:从发现需求到创造需求

2017-12-20 09:24:02

在这个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创新似乎已经无所不在,有些创新也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改变,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创新,永远都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且一旦出现,往往给这个世界带来彻底的变革。

自5•20事件以来,汉能及其所代表的薄膜太阳能以一种创始人不曾意料的方式“出了名”,这原本是汉能创始人李河君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薄膜太阳能,用它改变世界——但这种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认知,像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也在制造某种偏见。

在各式各样的质疑背后,潜藏着的其实是一个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的企业,它在国家呼唤解放市场活力的年代敏于发现和满足市场机遇,成就了水电传奇;又在中国逐渐步入新常态的时期,实现了向薄膜太阳能行业的转型,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创造需求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

如果要“简单粗暴”地给创新下一个定义,可以借用经济学家张维迎在2014年再版的《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中提到的一个说法:“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

他认为,“所有的创新最初都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但是这个想法一定与众不同,也就是大部分人不会想到。即使你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大部分人也不会认同,认为完全不可能。这是创新的第一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快运公司联邦快递。该公司的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在耶鲁大学读经济学期间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任何一个东西能不能今天交给你,明天就送到对方手里?”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论文,但他的教授认为这种想法从政策和技术上行不通,只给了他一个刚及格的分数。然而,这个想法后来变成了现实,也就是今天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隔夜快递服务。史密斯不仅由此创立了一家世界级的公司,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同时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不见得所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成为创新,但没有一开始的Think Differently,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汉能在太阳能领域的起点也是始于李河君的“不同凡想”。2009年,李河君从水电行业进军太阳能产业时,并没有选择90%以上的企业都从事的晶硅路线,而是选择做薄膜太阳能。如果从生意人的角度看,他应该选择技术路线更成熟、“几千万上条产线就能做起来”的晶硅,而不是技术难度大、需要几百亿投资的薄膜太阳能。但真正的创新思维往往不是从赚钱的角度考虑问题,至少不是优先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而是首先考虑价值,考虑提供一种别人没有提供过的、能带来巨大的改变的价值。

从做水电开始,李河君就怀揣一个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梦想,而在接触到薄膜太阳能之后,这个梦想才找到了更合适的支点。在他看来,薄膜太阳能不仅仅是一种新能源,更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因为它能改变人类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一场能源替代革命。正因如此,他在2015年初最早提出了移动能源的概念,并成为移动能源最坚定的推动者。他认为,正如移动互联网让网络无处不在、进而摧枯拉朽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形态一样,薄膜太阳能可以让人们享受能源无处不在的便利,也会拉动人类工业化流程的再造,其中的价值和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前提是这些想法最终能变成现实,具体而言,就是变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有决定意义的第二步,同时也是将创新与发明之类的概念区分开来的地方。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在那本奠定现代创新理论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就强调,只有经过市场化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回报才能称为创新,否则只能被称为发明或创造。

有一个对比很能说明这种区别,那就是同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中国人毕昇和德国人古登堡。毕昇的发明活字印刷比古登堡早了400年,但除了在《梦溪笔谈》里记下的一笔,他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而古登堡不但将自己的技术不断升级,而且进一步发明了手摇印刷机,进而发展出从排字、校对、装板的一整套现代印刷工艺流程,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产业,也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系列变革。

反观汉能,在确立了薄膜太阳能发展路线之后,于2012至2014年间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及Alta Devices这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在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占据了行业制高点。这就好比是掌握了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是如果不能持续迭代,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转化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或服务,它们便仅仅停留在先进技术的层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也不能带来李河君期待中的巨大价值与变革。

对于这一点,李河君还是有着清醒认知的。2014年底,汉能完成了对四家企业的收购,确立了傲视全球的技术优势,又赶上“沪港通”开通的历史机遇,股票大涨,市值飙升,正值春风得意,李河君却在当年的司庆演讲中反思,汉能缺乏产品开发意识、体系和经验,缺乏客户服务意识客,并指出接下来汉能需要“更专业、更专注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实际的市场优势。

之后形势突变,发生了突如其来的股票被做空和停牌事件,汉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幸运的是,李河君没有因此迷失方向,而是在危机中奋起,在当年启动了公司内部的变革,并从2015年开始陆续推出薄膜太阳能发电纸、发电包、户外用品、太阳能房车、餐车、太阳能船、无人机等在内的多种创新性移动能源产品。

从发现需求到创造需求

在张维迎看来,企业家其实只做两件事:第一是凭靠敏锐的洞察和直觉发现不均衡,第二是通过创新创造不平衡。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中国的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前者的话,之后则需要依靠后者。

不均衡意味着有盈利的空间,“发现不均衡”就是凭借敏锐的洞察或直觉发现这些空间,抓住盈利的机会,纠正市场不平衡,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它可能是跨市场的不平衡(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地方价格不一样),跨时的不平衡(预测某种东西未来会出现稀缺),也可能是产品市场要素之间的不平衡。

张维迎称他们是“发现需求的企业家”,许小年认为,这类企业家的特点是“发现和捕捉机会,尤其当市场中出现新的需求时,想方设法满足这些需求,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这样的机会和市场空间层出不穷,也让无数这样的企业家获得了财富,成就了一番事业。

与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一样,李河君早期的创业生涯,乃至以水电为主业的时期,也是一个敏锐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放弃国家分配,下海经商,通过卖电子元器件、做贸易等赚到了第一桶金;90年代末,在偶然间接触到水电之后,他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尽管当时电力市场疲软,国家也基本暂缓了对电力的大规模投入,但李河君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市场对电力的需求肯定还会持续快速增长。于是他果断处理掉其他业务,投资水电站,从几万千瓦到几十万千瓦,不断积累资金、经验,储备人才。几年后,电力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甚至多次出现“电荒”,李河君的水电站不仅给自身带来了营收,也解了国家经济用电之急。之后,他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国家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完成之前,先人一步签下了金沙江中游1400万千瓦装机的6个大型水电站项目,最终建成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金安桥水电站,奠定了汉能后续发展的基石。

只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留给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企业家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正如许小年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的,之前中国算是一个短缺经济,企业找准市场需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便可以获得成功,而当下的中国经济不再是供应短缺,而是走向过剩经济了。

张维迎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时代呼唤的是“创造需求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能够看到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他们不仅创造产品,其实也在创造产业。可以说所有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过去200年里,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这类企业家。”

正是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李河君通过从水电向薄膜太阳能行业转型,实现了从发现需求向创造需求的蜕变,成为了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家。

在李河君进军光伏产业之前,大家对光伏的理解就像建水电站、风电站一样,是建地面电站,以晶硅为主的传统光伏基本都是如此,但李河君很快就意识到,光伏发电的本质是分布式能源,是移动能源。他曾对业内一位知名企业家讲过:“你什么时候放弃地面电站,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光伏。”

他甚至放言:“伟大的企业必须是创造一个新产业,或者创造一个新市场,这个市场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满足出来的。汉能要干的事儿,就是要像乔布斯当年搞iPhone一样,创造一个薄膜太阳能产业,创造一个移动能源市场,从而改变人类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让能源变得更清洁、更高效、更智能,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自由。”

外界的反应,一部分觉得这是一个“疯子”的狂言,另一部分则觉得李河君想法太超前,十有八九要“当烈士”。这种遭遇,对于所有创造全新市场的企业家而言,其实都不陌生。就像《赢得创新游戏》一书中描述的联邦快递开创隔夜快递服务时的情况:“每个人都对弗雷德•史密斯说,他开创隔夜送包裹的速递服务是疯了。他们说,这种服务没有市场。民用航空委员会决不会批准这么做。你不可能找到可靠的送货员。此外,如果这种服务有市场,主要的航空公司或许早已经这么做了。”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家都要面临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外界会普遍不看好和质疑,也是因为张维迎所说,创新的利润曲线是不一样的:“创新一开始利润是负的,所有新产品开始都是亏损的;但随着市场扩大,就开始赚钱了,利润不断上升。”

李河君从2009年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经几年的摸索,才找到正确的方向。最初汉能也做地面电站,但是在李河君意识到这不是未来,而且无从发挥薄膜太阳能的优势之后,才从2013年逐渐转向民用市场,拓荒分布式光伏市场;在2014年底完成对四家外国子公司的收购后,汉能花费了许多时间和资金将这些技术进行消化,至2015年开始逐渐释放技术成果,先后推出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无人机、汉瓦、共享单车移动能源解决方案、发电纸、户外用品等一系列产品。可以说直到现在,汉能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盈利期。

在此期间,李河君曾经坦言,汉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观念,汉能一直在做的其实是市场教育:“因为所有人对电力的理解是打上烙印的,而汉能在干一个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没有标杆,大家可能不理解。但这个时间为期不远,只要一两年时间,汉能一定会得到全社会公认,我们会创造一个移动能源新的时代。”

令李河君欣慰的是,在汉能的努力下,分布式和移动能源的方向已经逐渐获得政府和业内的认同,“创造一个新市场、一个新行业”也在慢慢变成现实。比如,汉能的户用销售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翻番,成为“中国户用光伏第一品牌”;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汉能的移动能源产品建立起对这个市场的认知,移动能源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

李河君看到,“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在移动能源的发展,现在已经不是从0到1,而是1到100。”虽说汉能已经获得了先发优势,但前面依然有着诸多挑战:它需要加快几条技术路线的效率提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尽快用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收割自己多年培育起来的蓝海市场。因为,就像他自己所说,薄膜太阳能从根本上更接近半导体行业,规模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是“快鱼吃慢鱼”的行业。“别人上来了,机会就没了。”(资讯)

责编 李语涵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汉能创新 创造需求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