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三因素致实体经济处于阵痛期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09 00:47:40

实体经济处于阵痛期与三件事有关:包括中国经济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冲击。

每经编辑 周程程    

每经记者 周程程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目前,“脱实向虚”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如何扭转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态势?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该如何破局?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三因素致实体经济“阵痛”

NBD: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实体经济?

李稻葵:目前,实体经济正处于阵痛期,这与三件事有关:包括中国经济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冲击。

当实体经济经历艰苦调整的阵痛期,政府应该做助产术、应该给打点儿麻药,应该帮点儿忙。

NBD:请具体分析下三大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

李稻葵:第一件事,中国经济的消费结构已经变了。一二十年前老百姓的苦恼是想买第一辆车,很多城里人是买第一套房子装修,以前喝不起、不敢喝饮料的人开始大量喝饮料。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量的消费者,带来的消费增长点正逐渐向非实体性的、非物质性消费转变。这些消费者琢磨的是要去旅游、要很快地获得信息等。

目前,这些新的消费增长点已经超过了物质性消耗品的增长点,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老百姓的花费中,真正用于买硬件的部分越来越少了。这是第一个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还会延续下去。

第二个变化,是实体经济中,主要是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重组压力。我国以前的产业结构非常分散,水泥是最典型的例子,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水泥厂的重组合并,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要退出市场。现在,钢铁、煤炭等各行各业也都在经历这个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必须经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集中地非常低,发达国家100年前已经经历了这个重组合并的过程。例如,美国原来有十几家汽车厂,通过合并重组,最后剩下三大汽车厂。

第三个因素是科技带来的影响。科技的发展让实体经济经历了一次洗牌的过程。

对这三个变化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还会经历一段阵痛期。 

金融领域存在“虚火”

NBD:目前经济存在“脱实向虚”的情况,您怎么看?

李稻葵:金融行业是有“虚火”的。现在市场有大量的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一些风险高的投资产品事实上该破产但又没有破产,还在刚性兑付,这也使得投资者有一种幻觉,觉得这些产品是高回报低风险,因此更加追捧这些产品,这也导致很多资金进入金融领域。

而以高利率从银行及信托机构贷款的有一些是地方政府,以此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投资平台通常有各级政府的隐含担保,而且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并没有长远的财政负担考虑,往往关心短期内维系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又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银行等渠道的贷款带来挤出效应,这也造成了一些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

NBD:金融领域的“虚火”该如何降?

李稻葵:必须把“虚火”降下来,要推动几个信托产品、债券进行破产、重组等,让投资者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只有把虚火降下来,投资者才明白这都是虚假的回报,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才是实在的回报。尽管回报率可能只有5%,但是实实在在的。

NBD:还有哪些建议助力实体经济走过阵痛期?

李稻葵:我觉得企业家要敬畏资本市场。历史经验表明,过去成功的企业家,不见得能永远成功,没有常胜将军。另外,我认为中国还是需要一个并购市场,其中的资金来源要正规。没有并购市场、没有资本的力量,实体经济恐怕很难有比较快的转型升级。总结而言,政府在想方设法给企业减痛的同时,企业自己也要在困难中咬牙坚持下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实体经济 消费结构 制造业 金融风险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