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文化资本

每经网首页 > 新文化资本 > 正文

【资本·功过】冷冰:多因素共振 传媒影视并购增速首度下滑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1-03 21:36:23

频频落空的重组背后,二级市场对文化传媒的唱衰之声骤起。当拐点论、泡沫论、寒冬论肆虐,影视传媒真的不行了吗?

每经编辑|每经影视记者 李菲菲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影视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从板块涨幅第一到倒数第一,不过一年时光。

2016年,暴风科技拟并购吴奇隆、刘诗诗持股的稻草熊影业未获批,唐德影视收购范冰冰旗下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爱美神)被叫停,万达院线主动中止并购万达影视及传奇影业,华东重机重组失败,永乐影视借壳未果,乐视影业暂缓注入上市公司……重组并购传媒影视标的难,成为2016年资本市场大写加粗的印记。

频频落空的重组背后,二级市场对文化传媒的唱衰之声骤起。当拐点论、泡沫论、寒冬论肆虐,影视传媒真的不行了吗?

不容忽视的是,2016年影视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实谓惨淡。

Choice数据显示,文化传媒板块是2016年跌幅最大的板块,截至20161230日(周五)收盘,申万一级行业中,传媒业以32.39%的跌幅位居第一。其中,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三家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2016年跌幅均超过60%,市值蒸发超过百亿元。然而一年之前,传媒板块还以172.71%的涨幅领跑大盘。

多因素致影视并购增速下滑

疯狂的影视并购转折发生在2016年第三季度,伴随着数家上市公司重组失败,影视标的并购重组进入冷静期,2016年第三、第四季度更是出现了四年来增速的首度下滑。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5年电影和娱乐行业并购重组分别发生了294688起,并购金额分别达到218亿元、359亿元和435亿元。这种增长趋势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尤为明显,分别发生了173625起,2016年第二季度并购金额达到顶峰,446亿元的并购金额超过了2012~2015年中任何一年的数据。

疯狂的影视并购转折发生在2016年第三季度,伴随着数家上市公司重组失败,影视标的并购重组进入冷静期,2016年第三、第四季度更是出现了四年来增速首度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重组办法》)于201699日正式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对于《重组办法》的修改,管理层表示旨在扎紧制度与标准的“篱笆”,给“炒壳”降温,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继续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在重组办法施行后,不仅影视,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并购重组也纷纷泡汤。

20166月,暴风科技拟10.8亿元购买稻草熊影业60%股权未获通过,唐德影视拟4亿元收购爱美神51%股权失败,最终双方变更合作方式,改为合资成立公司。此后,万达院线、华东重机、共达电声、三七互娱、乐视网等多家上市公司重组影视标的都经历了挫败。

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梳理发现,一个个估值天文数字的明星公司背后,大多是“资历尚浅”的轻资产。比如,稻草熊影业成立于20146月,无锡爱美神成立于20157月,拟被收购时均成立不足两年。

2016年并购的很多影视标的都存在高估值、高溢价、低业绩的情况,加上此前很多不达预期的影视收购,证监会对于影视标的重组监管趋严在情理之中。”长城证券并购组总经理尹中余对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表示。在他看来,2016年恰逢很多公司兑现盈利承诺的最后一年,很多不达预期的影视标的也降低了市场对于传媒板块的信心。

“过去几年传媒收购的估值太高,二级市场对公司的估值也不理性,整个板块火了三年的确是需要进入一个估值修复的阶段。”一位券商传媒分析师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说道。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并购重组时,几个明星成立几天的空壳公司与资本市场再难有瓜葛,不切实际、信手拈来的高业绩承诺也难逃证监会的法眼。

分析师:长线依旧看好

伴随着票房市场的井喷,文化传媒板块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迎来野蛮生长。2012~2015年文化传媒基本以黑马姿态领跑大盘,然而2016年在影视标的并购重组频频落空的同时,文化传媒板块却从板块涨幅第一跌至倒数第一。

影视标的并购重组频频落空的同时,前几年二级市场的香饽饽——文化传媒板块,在2016年从板块涨幅第一跌至倒数第一。

伴随着票房市场的井喷,文化传媒板块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迎来野蛮生长。与2016年的境况不同,此前的三年(2012~2015年)文化传媒基本以黑马姿态领跑大盘。Wind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传媒板块在各行业中的年度涨幅均排名第一,分别上涨110.41%172.71%

飙升的股价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一时间,卖牛奶的拍电视,卖重机的投电影,卖电子的做网剧,跨界影视并购不断出现。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在电影与娱乐行业,中国企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并购总金额高达927亿元。

僧多粥少,资本的热捧也让一众质地不佳的标的在二级市场改头换面。然而,石头并非璞玉,包装再精美也难掩瑕疵。

浙江广厦溢价374.90%收购的福添影视连续两年业绩不达承诺;华录百纳斥资25亿元收购的蓝色火焰2015年净利润亦未达业绩承诺;被天神娱乐纳入怀中的合润传媒,也因两年盈利未达预期“遭转手”。

“影视并购优秀对象最多20%。”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此前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直言,“并购重组失败的多,说明前一段工作当中大家一哄而起,觉得满地都是金子。我觉得不管任何一个行业,基本上都是‘二八定律’,优秀的、值得选择的对象,最多只有20%,而且这20%不见得是属于你的。”

除了夭折的一众案例外,还有数家上市公司重组影视标的悬在空中。

因标的高估值迎来数次问询的东方网络,折腾了一年还在路上的共达电声,还有岁末年终抛出方案的长城影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影视标的重组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上市公司追逐的脚步仍未停歇。

“我们会坚持影视标的收购,选择真正好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共达电声证券事务代表孙成宇对每经影视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不论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好资产才是说服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关键。

孙成宇的看法得到了上述券商传媒分析师的认同。该分析师认为,虽然影视重组并购进入冷静期,但二级市场对传媒行业长线发展依旧看好。“从细分领域看,传媒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该分析师说道。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多因素共振 传媒影视 并购重组 增速下滑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