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服务机器人进入裂变期 行业激辩风口还有多远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2-19 00:27:03

“服务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开启,无论是欧盟、日本、韩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市场几乎是没有天花板的。”曲道奎对前景表示乐观。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罗伟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实习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罗伟

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九段李世石的这场人机大战背后,是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变革。从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爆发之年,直至2016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元年。作为引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机器人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达到国家战略层面。

就在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

与此同时,不论政策、资本、企业都在不同的层面排兵布阵,一系列的挑战也扑面而来:依然掣肘着行业发展的标准何时完善?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大战”未来将走向何方?备受关注的服务机器人路在何方?这一系列问题是机器人产业目前面临的考验。

12月13~16日,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办的“201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在芜湖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会现场对政策制定者、创业者、从业者、投资者等多方采访,力图勾勒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脉络,以行业之困见行业之机。

“我认为2017年将是机器人渠道元年。”本来行色匆匆的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刘雪楠,一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到“服务机器人”这个他从事的领域,突然变得健谈起来。

“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机会没有天花板。”对于服务机器人的未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颇为看好。刘雪楠称,服务机器人正处于高速裂变期,底层技术趋同出现巨头是趋势,而在细分领域将会涌现不同应用端的“新星”。

不过,纵然前景颇为明朗,但服务机器人却面临着尚未完全打开市场的现状。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总监张志斌用“痛并快乐着”形容其接触到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有想法没有技术,有技术做不了产品,有产品不知道怎么卖,知道怎么卖没有钱”。

场景拓展带来行业裂变

“过去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在实验室里,但2017年它的场景应用会进一步的裂变。”这是刘雪楠对于服务机器人2017年的预判。他认为,所有的行业,真正产业级的裂变均来源于场景应用,就像电脑市场真正爆发的时候,是因为互联网的场景应用,裂变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失败案例,但这场裂变会助推机器人产业化的技术真正落地。

根据IFR报告预测,2015~2018年期间,专业服务型机器人的销售量会增加到15.2万台左右,市场规模会上升至196亿美元,接近2014年市场规模的5倍。2014年,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总销量为470万台,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28%,总销售额达22亿美元。

谈到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刘雪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服务型机器人将和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结合机会。具体而言,底层技术和基本型的技术会逐渐趋同,每个领域都有几家大公司去做,甚至出现巨头;同时在一些细分领域,将会进一步地裂变和细分。

在商业模式方面,刘雪楠认为可能会有硬件呈现低价趋势甚至免费模式,以低价打开家庭消费;此外,服务机器人的模组化和模块化将成为重点,消费者众包式的人工智能工具将成为重点。

另一方面,刘雪楠称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生长、成长不是像过去类似智能手环那样的单纯的硬件,成长模式是生态平台化的成长,分别从技术级、产业级和生态级升级,这些硬件方案会更好底促成机器人快速进行硬件裂变,软件同样有各式各样对应人工智能的、关联的模组和技术。

网易人工智能总监刘锐则表示,服务机器人企业如果只是单纯突破了技术端,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通过内容的支撑优化体验也十分重要。对此,刘雪楠也表示,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讲,技术和内容都是不可缺失的。

“痛并快乐”探寻行业风口

“服务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开启,无论是欧盟、日本、韩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市场几乎是没有天花板的。”曲道奎对于服务机器人的前景也颇为看好。

不过,纵然未来的前景颇为明朗,但服务机器人却面临着尚未完全打开市场的现状,仍在探寻着行业风口。

张志斌用“痛并快乐着”概括他所接触的大量机器人创新公司。他形容为“有想法没有技术,有技术做不了产品,有产品不知道怎么卖,知道怎么卖没有钱”。

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未来的五年最容易切入的领域将会在哪儿的畅想也随之而来。刘锐认为,接下来五年里面,服务机器人在交互方面来说,将由原来移动端的触摸点型变成语言交互方式;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张锐表示,未来五年对机器人最大的需求是很多人都想了解机器人和学习机器人,科教和展览将是不错的领域。

张志斌称把场景变窄了,就能做出了不起的产品,应该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部分,尽最大的努力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解决用户体验问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庆升则表示,社会公共服务机器有可能是让人更早接触到的方面。

刘雪楠用“富强”概括了公用型机器人和家用型机器人的走向,公用型机器人针对“富”,将从资金丰富的单位和机构里率先被启用;服务型机器人针对“强”,将从消费者的强需求,比如教育和养老市场方面的应用切入。

值得注意的是,刘雪楠认为机器人的硬件和基本技术只是短期的重点,在5~10年之后,基于机器人普及之后,会形成和人类社会关联的机器人社会,服务机器人的社会化和人性化将是真正的竞争重点。

过剩隐忧

机器人产业园热潮:在“试错”中寻平衡点

每经实习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罗伟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一拥而上”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状况也成为业内备受争议的话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全国各地均有中型及大型城市地方政府主导,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与此同时,一些关于产业园低水平建设、同质化、泡沫化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不过,在201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中,记者也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表示,一些低水平的建设过程必不可少,如果产业园建设能在“试错”中找到平衡点,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总经理刘雪楠表示,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但是从未来的市场容量来讲,机器人产业园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发现“错了”自然会慢下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全国范围内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包括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不同称谓)共有25座;提出产业园建设规划、处于筹建中的则有7座。

在机器人产业园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机器人产业的同质化、水平建设低等问题也日益出现。也有人称企业人产业开始逐渐步入“风电、光伏”的老路,而在2014年,曲道奎也曾提到机器人行业是“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

不过,随着产业的变革,业内人士对机器人产业园的态度也逐渐改观。何敏佳向记者表示,低水平也有低水平的应用空间,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也会对应不同的行业去消化,重点是通过自然调节,在整个产业的生态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如果发现“错了”自然会慢下来,进行灵活调整。

而在今年11月末,芜湖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东也曾回忆:“记得2014年刚担任机器人产业推进组组长时,我感到机器人产业面临零部件成本很高、跟国际一线品牌的水平差距很大、在系统集成方面积累的工艺数据少、在应用方案上不够成熟等多方面的困难。”

不过,变化正在发生,根据张东的描述,目前芜湖机器人产业园核心零部件,RV减速机、伺服电机、驱动控制传感器等都在国家的支持下实现了国产化,并达成了“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三方面的互动。

关键的时候学会“刹车”

在曲道奎看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努力和资源集聚,需要全国各地政府区域投入、引入资源,引领不同的社会要素加速产业的发展。

何敏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中国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建立产业园的方式改变生产方式、改进工艺结构、通过创新满足升级需求,是对行业的一种提升。

刘雪楠称,由于各个区域的配套资源千差万别,因而每个地方的动力和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产业园的建设不可或缺。

曲道奎亦坦言,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等,都存在“跟风文化”,机器人产业园全国“遍地开花”的现象也的确存在,但是随着产业日趋成熟,企业“拍脑袋”的决策寥寥无几。“现在不怕竞争就怕恶性竞争,不怕建设就怕低水平的建设。”曲道奎进一步强调道。

曲道奎还认为,政府对某些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进行资金补贴和支撑很容易搅乱市场秩序,使得企业恶性竞争。产业园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学会理性判断,关键的时候学会“刹车”。曲道奎也提醒,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来制定自身的机器人发展战略。

在刘雪楠看来,从未来的角度着眼,机器人产业园一点都不多,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运营,同时对鱼龙混杂的产品做出有效甄别。

高端访谈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机器”和“人”出现分水岭 大量研究成果仍在研究所“睡觉”

每经实习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罗伟

“我不大愿意说超车这个词,因为超车的地方往往都是实线,容易翻车。”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更愿意用“机遇期”概括目前机器人产业所处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机器人产业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从机器人“设备”到机器“人”的分水岭已经形成。如果说原本的机器人只是更多服务在工业领域的“大家伙”,未来的机器人则面临着怎样和感知技术结合、怎样更加智能、怎样和人类默契相处等一系列问题。

在曲道奎看来,机器人产业已经步入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器人设备和机器人出现了分水岭,现在机器人更强调“人”的特性,即感知、数据、云这些技术,而在这些技术上国内和海外的起点接近。

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一位老兵,“分水岭”、“变革”成为曲道奎最近谈论机器人行业的高频词。跨越机器人设备的范畴,曲道奎认为今后的机器人将更加注重在非结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向来颇具危机感的曲道奎也提出担忧:现在有大量的成果在大学和研究所里面“睡觉”,和企业、市场需求匹配得不够精准,中国需要打造出一套科研创新和产品研发市场体系。

零部件水平不代表产业水平

“零部件的发展程度不代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程度,切莫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这是曲道奎在和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曲道奎称,零部件和机器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却是两个维度的事情,要遵从机器人的系统特性。

曲道奎认为,零部件的发展固然十分重要,是机器人产业发展链条中关键的一环,但是,不能把机器人存在的不足归结为零部件的发展滞后,机器人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更新升级。

事实上,目前中国机器人在零部件方面处于不断迈步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批量生产和周期去推动零部件的进一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曲道奎也特别提出了一个概念,目前全国机器人产业园众多,机器人企业也层出不穷达到了几千家,但是需要甄别的是,大部分企业是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人企业,不能把和机器人沾边的企业都带上“机器人”的“帽子”,这容易给整个行业及从业者带来误导。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迭代周期越来越短,机器人进入品质和技术竞争时代,中国机器人绝对不能成为世界上大家垢病的垃圾产品。”面对众多来参会的的企业人领域的企业家和爱好者,曲道奎发出了这样的提醒。

研究成果还在“睡觉”

“怎样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实用技术,再把实用技术真正变成产品?”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向曲道奎提出的疑问。

在曲道奎看来,企业和市场对机器人源头的创新成果有十分迫切的需求,而目前的需求端和供应端似乎还是一个“不平衡”的跷跷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专利放在专利池里,同时有大量的成果在大学、在研究所里面睡觉。因而,目前存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形成产业、市场扩展几个方面脱节的现象。

曲道奎认为,中国要形成一套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具体而言,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跟市场应用结合,清楚创新的真谛,提供具备创新的条件。

谈到在研发源头摸索,曲道奎将自身和以色列的合作举例,称以色列研发和创新的成果转化率非常高,从源头上清楚市场需要和行业前沿。另一方面,当有好的成果出现,当成果完成“蜕变”转化为产品,投入到企业的过程中,也需要系统环境的支撑,包括VC、PE、基金、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

此外,曲道奎认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成果的法律保护问题,防止让突入时间长、耗费精力多的成果直接被复制。

感知技术推动变革

“在其他一些领域,别人先跑了30圈,你赶不上,但是目前很多东西在新的时代清零,机器人产业新的比赛已经拉开大幕。”曲道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怎样把机器人从“笼子”里放出来,能够和人更加默契地合作,这也是曲道奎津津乐道的话题。

按照曲道奎的理解,机器人开辟了新的时代,过去的传统机器人可以为自动化装备概念,只不过比传统装备高端一些,在相同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对于今天的机器人来讲,非环境适应能力则至关重要。

而在这种新的变化下,曲道奎认为机器人需要在决策、作业和交互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否则还是跨入不了机器人设备的范畴。

曲道奎称,现在面临的挑战早已不是原有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已经上升到了变革层面,即对于传统模式的颠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曲道奎表示没有感知系统的机器人还是一种设备,只能诠释机器人的前两个字,未来的机器人时代将渗透到视觉、嗅觉、感觉等方面,更加注重在非结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怎样获取传感器的数据形成完整的系统,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在曲道奎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感知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要意识到在技术的进步过程中好不容易迈向新的台阶,但是“补课”刚刚完成,新的浪潮已经来临,一定要学会提前布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服务机器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