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大佬们这样说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1-09 22:21:41

11月9日,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学者大佬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每经编辑|张舒 杨弃非 余蕊均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张舒 杨弃非 余蕊均

昨天的海是地中海,今天的海是大西洋,明天的海是太平洋。进入21世纪以来,“太平洋创新圈”已渐成气候,到如今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当中,有44个已经来到了亚洲。11月9日,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学者大佬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包容、引领、创新”

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如是预测,昨天的海是地中海,今天的海是大西洋,明天的海是太平洋。这当中,揭示着文明的兴衰更替,从最开始古希腊文明的发端,地中海成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到20世纪85%的发明与创造都是在西北欧和美国诞生,到如今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当中,有44个已经来到了亚洲。

如此背景下,也就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了契机,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国国际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从包容、引领、创新三个角度,阐述了他的理解。

“2005年以来的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间,成都一直是榜上有名,2015年名列第一。包容性方面,成都已经是全中国发展的典范。”李津逵说,这也使得成都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最多的一个城市。

“引领方面,成都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李津逵说,引领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香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为中国带来了众多职业经理人,被称之为“港商”,同时香港对于珠三角区域分工生产、服务,在金融、物流、外贸等诸多领域引领着其他区域。

李津逵建议,现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城市,比如广州、上海,都沿边靠海,成都就需要让自己有“海洋基因”,“市场、互联网、全球化,这就是现在海洋基因。”李津逵指出。

对于创新创业,李津逵建议,成都应该通过其吸引力,吸引和集聚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把创新型企业发展起来。

发展大宗商品平台经济 能推动国际话语权

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还要从一个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来理解。

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成都的魅力中发现了对标欧洲发展的潜力。据他介绍,“在欧洲,56%的人住在十万人口的中小城镇里”,这是由于欧洲的小城市有着完备和现代化的城市配套。通过这种方式,欧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完美结合。借鉴欧洲发展模式,成都能够实现“兼顾中心和周边协调发展的考虑,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做到全面的综合平衡。”

作为丹麦人,中欧城镇化领导力项目首席欧盟专家尼克莱自身的经验更成为这一观点的佐证。“在成都,宜业宜居的环境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的家乡哥本哈根。同时,对创新企业的包容与扶持,更让我选择也在这里投资兴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作组成员周旭更是从平台经济的层面为成都走向国际提出了展望。“成都通过发展大宗商品的平台经济,能推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从而参与国际化、法治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构建。”在他看来,在将来,成都将实现“立足成都,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走向国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张舒杨弃非余蕊均 昨天的海是地中海,今天的海是大西洋,明天的海是太平洋。进入21世纪以来,“太平洋创新圈”已渐成气候,到如今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当中,有44个已经来到了亚洲。11月9日,2016中国(成都)城市群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家学者大佬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包容、引领、创新” 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如是预测,昨天的海是地中海,今天的海是大西洋,明天的海是太平洋。这当中,揭示着文明的兴衰更替,从最开始古希腊文明的发端,地中海成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到20世纪85%的发明与创造都是在西北欧和美国诞生,到如今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当中,有44个已经来到了亚洲。 如此背景下,也就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了契机,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中国国际城市化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从包容、引领、创新三个角度,阐述了他的理解。 “2005年以来的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间,成都一直是榜上有名,2015年名列第一。包容性方面,成都已经是全中国发展的典范。”李津逵说,这也使得成都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最多的一个城市。 “引领方面,成都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李津逵说,引领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香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数百万人口的城市,为中国带来了众多职业经理人,被称之为“港商”,同时香港对于珠三角区域分工生产、服务,在金融、物流、外贸等诸多领域引领着其他区域。 李津逵建议,现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城市,比如广州、上海,都沿边靠海,成都就需要让自己有“海洋基因”,“市场、互联网、全球化,这就是现在海洋基因。”李津逵指出。 对于创新创业,李津逵建议,成都应该通过其吸引力,吸引和集聚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把创新型企业发展起来。 发展大宗商品平台经济能推动国际话语权 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还要从一个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来理解。 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在成都的魅力中发现了对标欧洲发展的潜力。据他介绍,“在欧洲,56%的人住在十万人口的中小城镇里”,这是由于欧洲的小城市有着完备和现代化的城市配套。通过这种方式,欧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完美结合。借鉴欧洲发展模式,成都能够实现“兼顾中心和周边协调发展的考虑,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做到全面的综合平衡。” 作为丹麦人,中欧城镇化领导力项目首席欧盟专家尼克莱自身的经验更成为这一观点的佐证。“在成都,宜业宜居的环境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的家乡哥本哈根。同时,对创新企业的包容与扶持,更让我选择也在这里投资兴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作组成员周旭更是从平台经济的层面为成都走向国际提出了展望。“成都通过发展大宗商品的平台经济,能推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从而参与国际化、法治化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的构建。”在他看来,在将来,成都将实现“立足成都,面向西南,辐射全国,走向国际”。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 李津逵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