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暑期档“粗放式”发行有弊病 下半年票房比上半年会好一些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7-29 02:44:06

◎每经记者 牟璇

票房不达预期、“票补”退潮、资金绑架,这些行业现象的出现让大众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开始有所担心,而下半年我国票房市场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否会较上半年情况有所改观?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就此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

之所以二季度票房出现明显放缓,刘嘉认为这是在挤泡沫的过程。

刘嘉说:“票补最早出现在2014年下半年,比较明显的是电商大批进入购票平台后,在发展初期电商平台为了拉客户、流量,就推出便宜的电影票来吸引观众,最早的案例是《心花怒放》。当时票补还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电商企业用低价吸引观众,这是一种营销。”

但发展到后面愈演愈烈,“大家就说这是票补的功劳,就出现了大面积票补,甚至无片不票补。后来电商不推低票价就变成制片方自己花钱买票房了,把首周票房买很高才会吸引观众进来。再下一步金融资本为了追求一个漂亮的数据,所以就有幽灵场、挪票房等乱象,这对产业伤害就很大。”

因此,今年《叶问3》事情出来后,监管层开始有一些作为,对这一类歪风有一些遏制,市场就开始挤泡沫了,这个挤泡沫的过程就集中反映到二季度。另外,二季度国产片也没有很重量级的影片,而进口片的片商是不会去票补和买票房的,所以票房表现比较正常。一二季度的反差说明市场在调整结构,不择手段追求高增长对产业没有好处。

另一方面,对于此次暑期档同日扎堆上映数部影片,以至于竞争和票房分流特别厉害的现象,刘嘉认为,我们目前的电影发行还非常粗放,使得一些好片的放映周期也不长,应该改变现在的发行方式。

“对暑期档的营销和定位,中国的公司研究是不够的,单纯依赖档期不行。虽然暑期档确实是旺销的时候,但是今年我们的暑期档表现不好,例如今年6月,国产片中只有《三人行》的票房过亿元,其他全部落马。暑期档电影是扎堆上,一天上几部影片,发行公司自身没有对市场进行仔细分析,影片是否适合在暑期档上映?跟其他影片有没有冲突……这些都没有考虑周全。”

刘嘉表示,这就反映我们还是“大锅”心态,“我们的运作水平还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发行,我们的发行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很多影片一哄而上,很多也是一哄而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