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余丰慧:副行长告急是伪命题 银行业还有更大隐忧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6-21 01:28:11

◎余丰慧

6月20日,媒体一篇有关“多家银行副行长职位告急”的报道引起笔者关注。

据报道,近期,多家银行曝出副行长空缺,而原副行长除有被“双规”外,大多是投向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一时众多银行副行长职位告急。有人认为,在银行业利润下降、不良率上升、高薪不再等因素的影响下,相较于近年发展快速的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其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下降,而人才的流失反过来又会加重银行优势的下降。而在人才转移的过程中,这些银行高管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银行业正迎来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

笔者仔细读完该文,对于其提及的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人才流动的趋势,以及未来金融业、银行业高管以及金融人才发展格局非常赞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金融业来看,银行领域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人才流动也不太顺畅,而同为金融业的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领域,开放程度较高,用人机制较活,人才流动也比较通畅,人才竞争格局日臻完善。

打破银行业的僵化局面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不少金融银行人才对现有岗位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理。事实上,这种情况对金融行业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但问题是,这种现状到底该如何打破?切入口在哪里?从目前看,已隐约看到一缕曙光。

这一缕曙光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近年来,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同在平静如水的传统银行的湖水中投入一块石头,瞬间激起层层波澜。同时,也撬动了银行人才市场,使得一部分有勇气和胆量的银行人才包括个别高管走向体制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谋求发展。

其次,民营银行正式启航,使得传统银行体制内被压抑的人才开始跃跃欲试,有些选择与体制决裂,奔向民营银行和民营金融领域。

正是互联网金融与民间民营资本银行的松动和快速发展,给体制内的金融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使得沉闷的银行业人才流动市场焕发生机。

目前,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仅仅是初步的,未来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也预示着,未来银行业的人才流动势必会与目前的保险、证券等领域一样,形成一个更加高效、畅通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15年,就有至少50位银行高管离职。看起来,高管离职人数似乎不少,但实际上,银行高管离职特别是总行一级高管级别以上的人才流动是极个别的现象,并不存在所谓副行长职位告急的情况。

一方面,确实有个别银行高管流向了互联网金融或民营金融机构,但大部分副行长级别的变动都是另有任用或重用,是体制内正常的人事任免或变动。比如,上述报道中提及的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李振江因工作调整,辞去副行长职务,其已经在国务院负责金融的相关部门任职。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副行长职位空缺是在等待组织考核选拔,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行员工动辄几万、几十万,怎么可能选不出一个或几个副行长?所以,副行长告急,是个伪命题。

不过,目前副行长没有“告急”,不代表未来没有危机。其实,传统银行已经遭遇诸多危机:利润增速下滑、不良贷款攀升、吸收存款能力下降……这些危机只是具体业务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银行在互联网新经济汹涌澎湃而来时反应迟钝、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最大的危机所在。

与此同时,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风头正劲的势头,加之其市场化的薪酬,必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金融人才争夺者,相关专业人才的转移也是必然的。

两头夹击必将导致传统银行包括人才在内的诸多方面出现危机,而这种情况是市场机制使然,是一个好现象。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