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我与杨绛、钱钟书一家几十年的来往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5-26 01:26:00

惊悉杨绛女士5月25日凌晨逝世,想起几十年来与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及其女儿钱瑗女士往来的岁月,禁不住涌起阵阵伤感。我感觉在性格上,相比钱钟书、钱瑗父女,杨绛显得处事更为周到细腻,观人于微,在她的著作中都能看到她刻画入微的细致功力。另外,香港每有风灾或出门有交通阻滞,她和钟书先生都会写信给我表达牵挂。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李国强(香港原《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

惊悉杨绛女士5月25日凌晨逝世,想起几十年来与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及其女儿钱瑗女士往来的岁月,禁不住涌起阵阵伤感。

我与杨绛女士第一次见面,是1980年7月。当年夏天,我到北京三里河拜访钱钟书先生,受到钱氏夫妇热情接待。钱先生问我在香港出书的情况,我表示最快七天就可以出版并发行到各地。他和杨绛感到很惊奇,因为那时内地出书慢,各种手续很多,一本书的出版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1981年2月中旬,我收到了杨绛女士的信,她说自己有一本小书,定名《干校六记》,约有三万字,并有钱钟书先生所写的“小引”,很想在《广角镜》发表,并希望成为一本册子出版,听说我们的出版社出书很快,又有自己书局和发行渠道,不知要不要先看看?我当即回信,你们是大名家,不用再看了,请尽快寄给我。

不久,她来信告知《干校六记》手稿将在2月底托北京朋友到香港来给我,关于版面、纸张、字体方面,她自谦完全外行,由于只有三万多字,建议字体大些,使书不致太薄太小,她说没有任何特别要求,听任我的安排和处理。她又表示稿上写的是繁体字横写,照这样排就可以了。封面希望素一些,用钱钟书题写的横签。1981年3月5日,杨绛又写给我一封信,再一次建议有关著作安排,书内不要刊登她的照片,也不要插图,封面设计要素净些,不必给她过目。至于开本、纸张等完全由我作主。当时她完全没估算到,该书出版后发行之广,影响之大,并有多国译本跟着面世。

我收到稿件后立即赶紧编校,七天后《干校六记》即在1981年《广角镜》四月号刊出,几日后,就再印制成书籍,发行到世界各地。这书在香港出版后,各地读者迅即给予热烈评价。《干校六记》在香港先后三次再版,并被香港电台评为当年“十大好书”。香港《信报》的戴天专栏连续多日写文评论,作出高度评价。马尼拉《世界日报》从1981年创刊日开始,便连续多日转载《干校六记》进行推介……

北京三联书店也非常想出版《干校六记》。北京三联书店总编范用跟我是好朋友,他也来索取此稿,准备在内地印单行本。杨绛问我意见,我一口答应,认为可无条件给予刊出,也不需他付版权费。但杨绛随即又担心《干校六记》在内地出版会出现盗版,我回答不用担心。

我当时跟香港中文大学比较熟悉,那时香港中文大学的《大一国文教材》,就是由我负责的书局出版。《干校六记》出版后一个月,当时中大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主任宋泣找我,说很想把《干校六记》中英文对照成书出版,英译本请美国人葛浩文教授翻译,葛浩文曾翻译过萧红的《呼兰河传》。我表示同意,征求杨绛意见,她也表示赞同。

1981年7月14日,杨绛写信告诉我,日本学者中岛碧也想把《干校六记》译为日文,在东京发行,她的丈夫中岛长文就是日文版《围城》的翻译者。其后,该书分别被译成多国版本,流传中外,相信一定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我感觉在性格上,相比钱钟书、钱瑗父女,杨绛显得处事更为周到细腻,观人于微,在她的著作中都能看到她刻画入微的细致功力。另外,香港每有风灾或出门有交通阻滞,她和钟书先生都会写信给我表达牵挂。

1998年7月3日,我父亲以83岁高龄去世,钟书先生当时已经重病卧院一段时间。他和杨绛女士还亲笔来信吊唁,杨绛女士后来告诉我,这封写于1998年7月11日的信,是钱钟书先生在世时最后一封用墨笔所写的墨宝。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杨绛 钱钟书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