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陈德铭妙解区域合作“面碗效应”:中国有很多面条是不加汤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3-24 02:10:28

金融危机爆发后,双边的、多边的投资、贸易协定层出不穷。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中美投资协定(BIT)”分论坛,参会嘉宾有来自中美两国的两位商务部前部长,有双方企业代表、学界代表,这些人聚在一起,话题却从一碗意大利面的“面碗效应”说起。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王辛夷

金融危机爆发后,双边的、多边的投资、贸易协定层出不穷。

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中美投资协定(BIT)”分论坛,参会嘉宾有来自中美两国的两位商务部前部长,有双方企业代表、学界代表,这些人聚在一起,话题却从一碗意大利面的“面碗效应”说起。

一开场,主持人就说我们有TPP、FTA、TIPP、BIT等等,这么多协定的缩写,就像一碗意大利面一样搅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国际贸易格局,什么时候才能浇上汤,理清楚?

中国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第一个发言,他告诉那位来自美国的主持人,“我们中国的面条有几千年传统,很多就没有汤。这个世界也并不是总是要倒汤的。”

“倒汤”过程恐要等很长时间

面条可以不加汤,可是错综复杂的投资、贸易协定难道不用理清楚吗?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跟投资相关的协议,有三千七百多个。投资协定多,贸易协定也不少,单是亚洲就有126个FTA。

在多边谈判处在休眠状态的今天,各种双边谈判如雨后春笋,可是你有你的待遇,我有我的规则,这数千个谈判、协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的同时,又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意大利面碗”比喻,形容种种协定中不同的规则像面条一样纠缠在一起。

主持人问,这碗面再不加汤就干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可口起来呢?这就不得不提当今区域合作中的三个“巨无霸”,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

陈德铭说,中国参加了RCEP,但也在研究和关注TPP和TTIP,“这些将来成功了,会拿到多边去”。

不过,动辄十余个国家参与,又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达成最终协定谈何容易。TPP谈判持续了7年之久,RCEP也已经谈了3年,按照这样的节奏,真要实现陈德铭所说的,诸边经验拿到多边去,恐怕还得有些耐心。

“所以我想倒汤的时候,会很长很长时间。”陈德铭说,“意大利面条最大的特点,煮很久也不烂,这个世界并不是总是要倒汤的。”

中国人讲好事多磨,英文里也总说“值得等待”,可是这个过程里我们当然不能干等着,那样面条就真的要糊了。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 Janow认为,中国是世界合作中非常重要并且积极的成员,建议应紧密跟踪各项谈判进程,“如果在未来,中国要加入TPP,或者是类似的安排,那这就意味着一种非常深度的融合的模型”。

企业盼中美贸易协定尽快确定

话题回到中美两国,当前最热门的还是美国大选。

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笑着说:“美国正在举行的大选很热闹,吸引眼球;不管最后谁当选,中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总理的底气来自中美近5600亿美元的贸易额,来自数百亿的双边投资总额,可是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却是不得不评估的。

振华重工总裁宋海良在论坛上介绍,振华重工也体会到,在某些领域好像有一段时间推的速度很快,有时候停滞下来了,“这是受制于战略定力不足”。

宋海良也非常关注美国大选,因为选情和一些政治家的意愿的确会影响到战略定力。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我们非常企盼BIT中美贸易协定能尽快确定。”宋海良说,中美投资和贸易已经走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上,但是个人认为投资还在泥泞的道路中跋涉,什么时候能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就需要中美投资协定尽快地确定。

美国安利公司总裁Doug Deovos也认为,“最大的风险,是政治意愿的减弱”。至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大选会不会影响政治意愿,他则判断,“当前大家的担忧有点脱离实际。”

陈德铭说,从去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已经处于第一位了,中国是欧盟第一、美国第一,这种情况下我们达成协议,将利于世界多边的碎片化投资逐渐回归整合成有可能成为世界多边的投资协定,对世界经济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本身来讲企业走出去,我们加入世界的全球价值链,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美国必须对中国开放市场,不仅是市场准入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审核方面要更加透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王辛夷 金融危机爆发后,双边的、多边的投资、贸易协定层出不穷。 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举行“中美投资协定(BIT)”分论坛,参会嘉宾有来自中美两国的两位商务部前部长,有双方企业代表、学界代表,这些人聚在一起,话题却从一碗意大利面的“面碗效应”说起。 一开场,主持人就说我们有TPP、FTA、TIPP、BIT等等,这么多协定的缩写,就像一碗意大利面一样搅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国际贸易格局,什么时候才能浇上汤,理清楚? 中国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第一个发言,他告诉那位来自美国的主持人,“我们中国的面条有几千年传统,很多就没有汤。这个世界也并不是总是要倒汤的。” “倒汤”过程恐要等很长时间 面条可以不加汤,可是错综复杂的投资、贸易协定难道不用理清楚吗?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跟投资相关的协议,有三千七百多个。投资协定多,贸易协定也不少,单是亚洲就有126个FTA。 在多边谈判处在休眠状态的今天,各种双边谈判如雨后春笋,可是你有你的待遇,我有我的规则,这数千个谈判、协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的同时,又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意大利面碗”比喻,形容种种协定中不同的规则像面条一样纠缠在一起。 主持人问,这碗面再不加汤就干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可口起来呢?这就不得不提当今区域合作中的三个“巨无霸”,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 陈德铭说,中国参加了RCEP,但也在研究和关注TPP和TTIP,“这些将来成功了,会拿到多边去”。 不过,动辄十余个国家参与,又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达成最终协定谈何容易。TPP谈判持续了7年之久,RCEP也已经谈了3年,按照这样的节奏,真要实现陈德铭所说的,诸边经验拿到多边去,恐怕还得有些耐心。 “所以我想倒汤的时候,会很长很长时间。”陈德铭说,“意大利面条最大的特点,煮很久也不烂,这个世界并不是总是要倒汤的。” 中国人讲好事多磨,英文里也总说“值得等待”,可是这个过程里我们当然不能干等着,那样面条就真的要糊了。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eritJanow认为,中国是世界合作中非常重要并且积极的成员,建议应紧密跟踪各项谈判进程,“如果在未来,中国要加入TPP,或者是类似的安排,那这就意味着一种非常深度的融合的模型”。 企业盼中美贸易协定尽快确定 话题回到中美两国,当前最热门的还是美国大选。 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笑着说:“美国正在举行的大选很热闹,吸引眼球;不管最后谁当选,中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总理的底气来自中美近5600亿美元的贸易额,来自数百亿的双边投资总额,可是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却是不得不评估的。 振华重工总裁宋海良在论坛上介绍,振华重工也体会到,在某些领域好像有一段时间推的速度很快,有时候停滞下来了,“这是受制于战略定力不足”。 宋海良也非常关注美国大选,因为选情和一些政治家的意愿的确会影响到战略定力。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我们非常企盼BIT中美贸易协定能尽快确定。”宋海良说,中美投资和贸易已经走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上,但是个人认为投资还在泥泞的道路中跋涉,什么时候能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就需要中美投资协定尽快地确定。 美国安利公司总裁DougDeovos也认为,“最大的风险,是政治意愿的减弱”。至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大选会不会影响政治意愿,他则判断,“当前大家的担忧有点脱离实际。” 陈德铭说,从去年开始,中国对美贸易已经处于第一位了,中国是欧盟第一、美国第一,这种情况下我们达成协议,将利于世界多边的碎片化投资逐渐回归整合成有可能成为世界多边的投资协定,对世界经济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本身来讲企业走出去,我们加入世界的全球价值链,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美国必须对中国开放市场,不仅是市场准入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审核方面要更加透明。
博鳌论坛 区域合作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