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15 01:04:47
颁奖大会同期召开的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为两院院士、政府领导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其中,“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Don Grierson教授以及大北农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博士分别针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确保国家食品安全”、“‘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控制植物基因表达和食品质量”、“大北农技术创新战略”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此外,“作物育种科技创新分论坛”、“畜牧科技创新分论坛”、“水产科技创新分论坛”、“新型肥料与生物农药科技创新分论坛”、“动物疫病防治科技创新分论坛”和“农业‘互联网+’创新分论坛”的举办,进一步从多个研究领域及行业整体发展层面上拓展了参会代表的思路,推动了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
本届科技奖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农业科技成果,对象既涵盖了行业的权威专家、青年科学家,又包括深扎基层的科研人员。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补充,“大北农科技奖”更侧重考察项目的创新性、重大性和产业化潜力,对项目的成熟度有所放宽。其评审工作由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遵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评审委员会由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引入国家奖励评选办法,要求不交流、不讨论、独立评选,以确保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授奖项目达到108项,奖励金额980万元,涉及到的完成单位共计260个,其中包括科研院所100项、高校49项、企业87项,其他性质24项。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助推成果转化,本届大会还扩大了授奖项目的范围,增加了园艺类等领域,力争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挖掘更多有潜力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事实上,这十六年间,随着“大北农科技奖”的知名度、影响力节节攀升,在大北农集团支持下,科技奖办公室对申报、评选、资金额度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相应调整。如:2013年的“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首次采用院士提名、单位直接推荐和个人申报三种渠道同时展开的方式,奖励总额从200万元调整为600万元,调整幅度较大;而“第九届科技奖”再次突破,对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牵头完成的项目予以倾斜,此次获奖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是48.73岁,年龄最小的第一完成人仅31岁,这一变化受到了不少科研人员的高度赞赏。获得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一等奖的樊小林表示,他曾获得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关注奖,因为这种鼓舞,他能在十六年后获得成果奖一等奖,再创佳绩。
据大北农科技奖办公室介绍,历届获奖项目中,后有多个项目申报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3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5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而“大北农科技奖”的前瞻性和社会效应也得到了很好体现,如:中国农业大学许启凤教授选育的玉米品种“农大108”获得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1998年通过审定,2002年,“农大108”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获得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北农科技奖”不仅在国内引起高度重视,在海外也吸引了不少科研院士的关注与青睐。本届海外有9个国家15名国外候选人被提名,最终5人获奖。其实早在2011年的“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就首次增加了国际奖项目,并同期召开“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
截至目前,始办于1999年的大北农科技奖已成功举办九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462项,授奖368项,奖励金额共计2731万元。“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除了被业内媒体广泛报道外,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个主流媒体和新华社也都做了相关报道,大北农科技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可以说是对大北农集团16年来的坚持与奋斗的一种肯定与回报。1999年,成立不足6年的大北农举资1000万元设立“农业科研奖励基金”,也就是后来两年一届的“大北农科技奖”,足见其担当与远见,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顾秀莲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孙孚凌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以及科技部、农业部相关领导都曾出席过历届颁奖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大北农科技奖给予了高度地评价。中国工程院卢良恕院士(第四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范云六院士、郭予元院士、袁隆平院士、戴景瑞院士(第三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夏咸柱院士也一致认为大北农集团设立科技奖是一种志存高远的举措。
国家“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一家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北农始终坚持创新发展,通过设立“大北农科技奖”为推动我国农业创新、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大北农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更为深入,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国内外的科研交流更加开阔了科技创新的视野。未来,大北农科技奖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探索更开放的办奖模式,紧密围绕农业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全速发动创新驱动引擎,确保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梦贡献新力量、谱写新篇章。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