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丁杰:“双十一”将向品牌化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11 01:17:58

又逢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各家电商忙着发红包、抢份额,消费者更是买得不亦乐乎。

贝恩公司与阿里巴巴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商报告《互联网品牌化和品牌互联网化》显示,2015年中国线上零售市场渗透率将达到14%,总额达到3.8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线上渗透率将增长到22%,总额达到10万亿元。

殊不知,随着年年攀升的销售数据,中国电商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零售和消费品业务领导兼上述报告作者丁杰先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然发展成了一个品牌化、品质化的公平竞争舞台,进入了“互联网+品牌”的时代。

移动电商规模将暴增

NBD:根据贝恩的调查,2015年以来中国电商行业出现了哪些新亮点?

丁杰:从总量上看,中国电子商务在2014年渗透率就达到11%,对应的零售额是2.9万亿元。这超越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0%的零售份额已经高于美国、韩国等,在电商领域中国绝对是一个发达国家。

此外,B2C在2014年的份额还没有达到50%,但今年已经达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成熟品牌都在自己经营B2C并不断发展。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关注B2C的产品品质和购物体验。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移动电商,这块预计将在今年第一次超过PC电商,占到55%的线上零售份额。2014年的数据是30%,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移动电商的出现让O2O变成现实,可以在具体物理地点开展电子商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NBD:您怎样看电商未来的发展?

丁杰:根据贝恩的判断,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会达到10万亿元,渗透率提升到22%。其中,B2C的比重会上升到70%左右,移动电商的占比将达到70%。

还有个大趋势就是跨境电商,未来几年会快速成长,今年将达到2000亿元,到2020年估计达到1万亿元。母婴、食品品类是主要增长点。

NBD:随着移动端渗透率的提高,实体店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您认为线上线下应该怎样共处?

丁杰:移动端的出现,对实体零售商来说是非常大的危机,因为它是一个有具体地理位置的新场景,可以帮助电商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有了这些数据,线上线下可以更好地进行精准营销。

事实上,不只是线上,线下很多实体零售门店也是非常重要的流量入口。一些企业通过线下销售把信息捕捉到线上,用来指挥后端一系列的库存、仓储。另外,在送货、退货的过程中,利用线下的门店可以更高效和及时。

我们看到实体店慢慢向两极分化:一个是提货和服务,很多企业在考虑把实体门店未来的角色变成一个卫星仓;另一个是有很多品类需要旗舰店的概念,消费者需要在实体店去体验,所以很多企业做了一些超大体验店。

从打折转向品牌互动

NBD:您刚才提到越来越多的品牌自己经营B2C,而中国电商一直以C2C为主,现在出现了哪些变化?

丁杰:是的。2011~2014年,品牌商品电子商务的销售出现快速增长,比重达到了65%,这个份额对应的是1万亿元的线上销售,这是非常快的增速。

中国电子商务发育的土壤与发达国家不同,幅员辽阔、城乡隔阂以及交易成本高。淘宝的出现第一次打造出全国统一大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产品供给,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早期消费者更加关注价格,导致无论线上线下非品牌化态势更加明显。

去年消费者还认为上网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但到了今年品质品牌的因素开始超过价格。消费者的升级会导致电商不再那么关注价格,而是关注自身的升级。天猫服装3年前只有10%的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率,今年已经达到50%的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电商不在线上专门打折。

所以说互联网在品牌化,一个大趋势是消费者从简单的价格导向转向体验导向,这体现在B2C的比重越来越高,移动端的比重越来越高,优质的跨境商品比重越来越高。

NBD:您刚才提到消费者不是很关注价格,但今年“双十一”还是有很多平台在拼价格,您怎么看?

丁杰:这些平台大多是一些尚在发展、积累流量的平台。大多数拼价格的品类也都是标准品,就是说大家货物都一样。服装、快消品更多地已经走出了光靠打折吸引消费者的阶段,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和品牌的优化,这个趋势将向更高质量、更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我们的接触,一些领先品牌觉得“双十一”这天要打折吸引消费者,怎样把吸引进来的消费者在未来经营好才是更重要的任务。

电商更多把“双十一”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逐渐精细化运营、沉淀这些客户,深入挖掘客户的终身价值才是归属。所以说“双十一”是一个开端,而不能做成清货的一个活动。用重要节日促销是未来电商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本身的价值也会逐渐由打折变为用户参与和品牌互动,这是趋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