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默克尔用英语对李克强说:请你给朴槿惠带个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01 22:43:35

德国、中国、韩国三个国家都是制造业大国,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技术,与韩国开展产能合作。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每经记者 王辛夷

10月30日,刚刚陪着德国总理默克尔到家乡安徽参观中国农村,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马不停蹄地飞往韩国首尔,号召中国百姓到韩国去“走亲戚看邻居”,“尝尝泡菜和参鸡汤”。

默克尔访华期间,两国总理也共同见证了中德双方在青年交流、金融、交通、通信、工业、医疗等领域的13个合作文件签署。中德之间还达成重要共识: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

正式访韩,这一次是李克强在担任总理后的第一次。时值中国旅游年闭幕,李克强在闭幕式上表示,中韩国民互访有走亲戚看邻居的感觉。中国人欣赏韩国美食,将进口韩国参鸡汤并创造条件进口韩国泡菜,同时希望更多韩国人来华旅游。

无独有偶,德国、中国、韩国三个国家都是制造业大国,并先后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以及“制造业创新3.0战略”。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今天,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技术,与韩国开展产能合作,对于打通全球价值链来说都是双赢之举。

中德制造携手提质升级

对于中国,默克尔并不陌生。在北京到南锣鼓巷遛弯,在陕西与兵马俑一起庆生,在四川品尝最正宗的宫保鸡丁……每一次到访中国,默克尔的行程中总有这样接地气的日程。

身为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元首,默克尔的第八次访华选择前往李克强的故乡安徽。在那里,两位总理共同考察了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由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于1985年宣布共建,开展应用型职业高等教育合作——而职业教育正是李克强总理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领域之一。

10月30日,李克强在合肥学院致辞时说,中国愿借鉴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努力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技术人才支撑,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随着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德国制造”正在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两位总理在安徽考察的同一天,五个由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建筑节能项目在北京展示。

德国工商总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实践,而中国的建筑业具有巨大的减排节能潜力,我们在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合作项目已经让双方企业受益良多。

两国的合作又岂止与此。李克强在与默克尔进行会谈时表示,欢迎德国产品进入中国,希望德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中国企业拓展合作,推动“中国制造”携手“德国制造”提质升级。

默克尔访华期间,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德双方在青年交流、金融、交通、通信、工业、医疗等领域的13个合作文件签署。中德之间还达成重要共识: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

在默克尔行程即将结束的晚上,两位总理在合肥的徽式建筑内散步交谈,默克尔在临别时用英语对李克强说:“听说你明天要去韩国访问,请你给朴槿惠总统带个好。”

中韩两大战略对接

送走了默克尔,李克强在第二天起身期望韩国访问。“默克尔总理让我代她向你问好!”10月31日,在首尔青瓦台总统府举行正式会谈期间,李克强对朴槿惠说。

两次外事活动虽然仅仅相隔一天,却连接着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在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韩国也提出了贯通半岛、中国、俄罗斯与欧洲的“欧亚大陆倡议”。

林桂军介绍,由于传统西方市场的持续低迷,各个国家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而这个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东、俄罗斯以及非洲等新兴国家。对于韩国来说,连通欧亚大陆需要中国的支持,而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也需要更多朋友。

10月31日,两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一带一路”与“欧亚大陆倡议”联动,通过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AIIB)促进韩企进军海外。为此,两国决定研究共同设立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的方案。

不论是“一带一路”还是“欧亚大陆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经济转型升级是中韩两国的共同夙愿。同样是制造业立国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韩国也推出了旨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

林桂军认为,中国、德国、韩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与德国、中国与韩国在生产和网络上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具有共同升级的需要。在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今天,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技术,与韩国开展产能合作,对于打通全球价值链来说都是双赢之举。

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商定,将加强制造业领域合作,积极推动韩国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与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挂钩,实现两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国制造 德国制造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