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快消

每经网首页 > 快消 > 正文

出口食品转内销试水 明年200亿供港生鲜食品投放内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15-09-23 21:46:13

出口食品内销探路也正在进行时。今日(9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了解到,首批招标的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将在明年投放国内市场。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每经记者 胡健

国内消费者到日本买大米、打酱油已经成为焦点话题,尤其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中国制造”四个字更显得刺眼。

出口食品内销探路也正在进行时。今日(9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了解到,首批招标的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将在明年投放国内市场。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建设公共采购平台,并在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及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支持配合下,赴广东等地对出口企业开始了系统的调研工作,针对出口优质产品回归难的诸多问题,中心提出以供港生鲜为突破点。

200亿供港生鲜明年投放内地

出口转内销其实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难题,食品领域也不例外。而供港生鲜进内地则开启了一个有益探索。

前述200亿生鲜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有望首先享用。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积极组织开展了出口食品企业的内销转型调研,了解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通过认证为突破,综合发挥质检优势手段,实现同线同标,激活中高端市场,实现同质同价。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副主任何小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几年来,由于外需不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经营面临严重的困难,举步维艰,急需开拓国内市场。

他说,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有占领中国高端市场的态势,与国际接轨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有责任和能力代表中国制造与国外企业打好主场比赛。

许京也介绍了供港生鲜进内地的运作过程,3月底商务部举行座谈会,正式提出建立公共采购平台,全面系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5月25日在广东江门全面调研,调研企业存在的困难,到7月9日就设立了供港交易平台。

许京表示,去境外买奢侈品无可厚非,连酱油这样的基础消费品都要去境外买,我觉得,对我们自己国家同类的企业和产品来说,是一种讽刺,对国家来说是一种耻辱。

作为平台负责人,他表示,该平台要做的事,是在确保满足香港供应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和供应商数量,以相同的标准和生产线生产出更多符合供港标准的生鲜,供往内地,使供往内地的生鲜食品真正与供往香港的食品一样享受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真正做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

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

一直以来,供港生鲜就是品质与安全的代名词。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曾表示,供港食品在港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99.999%。

并且这些食品价格也并不贵。根据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6月10日到14日对香港市场食品零售价格的监测,在调研的12项生鲜产品中,除西兰花略高于内地同期某知名电商非促销售价外,其余11项供港食品价格皆优于内地电商售价。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每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都不比香港差,消费者不缺购买力,缺的是正确的引导以及有质量保障的产品,“价格问题不用过分担心,保障食品质量才是这个平台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

食品出口转内销最关键的一部分则是两地监管体系的差异,据记者了解,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地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国检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

何小群说,下一步国家认监委将落实对出口食品企业和相关认证活动的监管职责,继续支持相关公共交易服务平台将采信出口备案注册作为保障,实现供港内销产品同质同价,发布同线同标。

许京表示,复制供港监管体系,在保持同样监管力度下,产品采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商品采购原则,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更好的权利。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胡健 国内消费者到日本买大米、打酱油已经成为焦点话题,尤其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中国制造”四个字更显得刺眼。 出口食品内销探路也正在进行时。今日(9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2016年度供港生鲜招标发布会”上了解到,首批招标的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将在明年投放国内市场。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部署,建设公共采购平台,并在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及广东省检验检疫局的支持配合下,赴广东等地对出口企业开始了系统的调研工作,针对出口优质产品回归难的诸多问题,中心提出以供港生鲜为突破点。 200亿供港生鲜明年投放内地 出口转内销其实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难题,食品领域也不例外。而供港生鲜进内地则开启了一个有益探索。 前述200亿生鲜产品覆盖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米面油及调味品等,包括北上广深及长三角、珠三角的60万居民有望首先享用。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积极组织开展了出口食品企业的内销转型调研,了解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通过认证为突破,综合发挥质检优势手段,实现同线同标,激活中高端市场,实现同质同价。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副主任何小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几年来,由于外需不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经营面临严重的困难,举步维艰,急需开拓国内市场。 他说,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有占领中国高端市场的态势,与国际接轨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有责任和能力代表中国制造与国外企业打好主场比赛。 许京也介绍了供港生鲜进内地的运作过程,3月底商务部举行座谈会,正式提出建立公共采购平台,全面系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5月25日在广东江门全面调研,调研企业存在的困难,到7月9日就设立了供港交易平台。 许京表示,去境外买奢侈品无可厚非,连酱油这样的基础消费品都要去境外买,我觉得,对我们自己国家同类的企业和产品来说,是一种讽刺,对国家来说是一种耻辱。 作为平台负责人,他表示,该平台要做的事,是在确保满足香港供应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和供应商数量,以相同的标准和生产线生产出更多符合供港标准的生鲜,供往内地,使供往内地的生鲜食品真正与供往香港的食品一样享受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真正做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 将复制供港监管体系 一直以来,供港生鲜就是品质与安全的代名词。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曾表示,供港食品在港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99.999%。 并且这些食品价格也并不贵。根据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6月10日到14日对香港市场食品零售价格的监测,在调研的12项生鲜产品中,除西兰花略高于内地同期某知名电商非促销售价外,其余11项供港食品价格皆优于内地电商售价。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每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都不比香港差,消费者不缺购买力,缺的是正确的引导以及有质量保障的产品,“价格问题不用过分担心,保障食品质量才是这个平台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 食品出口转内销最关键的一部分则是两地监管体系的差异,据记者了解,客观上供港标准与内地QS标准总体差异并不大,供港产品之所以长期保持99.999%合格率,在于国检强大、持续、有公共财政保障的监管体系。 何小群说,下一步国家认监委将落实对出口食品企业和相关认证活动的监管职责,继续支持相关公共交易服务平台将采信出口备案注册作为保障,实现供港内销产品同质同价,发布同线同标。 许京表示,复制供港监管体系,在保持同样监管力度下,产品采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商品采购原则,充分尊重消费者选择更好的权利。
出口食品转内销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