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张敬伟:负利率激发民众消费的逻辑与现实或存鸿沟

每日经济新闻 2015-09-18 01:19:22

现实语境下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往往不会太合辙。稳增长的目标,亟须货币政策的宽松来支撑。而且,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汇率”和“利率”的两率市场化。

每经编辑 张敬伟    

◎张敬伟

本周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2.0%,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我国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储户把钱存入银行,1年后实际购买力反而缩水。在此情况下,普通市民应该怎么理财?

且不问8月份CPI指数是否反映真实的物价水平,但未来稳增长压力下的货币政策宽松还是大趋势。

就此而言,即使通胀率维持在2%或以下,年内负利率几乎已是板上钉钉。如果审视8月份CPI和PPI两项数据,两者的“剪刀差”更呈现出“生活通胀”和“工业通缩”的异象。由于股市震荡的危情尚未过去,楼市复苏呈现出不同线际城市的差异,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75%,新常态下的民生理财选择的确是一大困扰。

其实,这或许也正是政策面希望要达到的效果。宏观经济运行的下行态势之下,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降低,企业生产能力亦在萎缩。此时通过政策层面的调整,把效力传导至民生层面,通过负利率来激发公众更多的消费活力。也就是说,刺激消费不仅能消化库存,还能减轻生产领域的压力,促进工业生产,使生产和消费呈现健康生态。

但民生经济学未必符合经济学理论。

民生经济学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消费和理财。这些民生选择在每个个体或家庭看来,都是最合适甚至是最精打细算的,但未必是理性的。

譬如,有些家庭可能选择抄底股市,有些家庭可能选择购房购物或旅游出行,有些则宁愿将手中的钱投入到高收益的民间借贷,有些则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或追捧互联网金融……当然,也有人选择多元化消费和投资。如此种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民生,这恐怕不是货币政策调整所期望达到的理论目标。

基于此,在政策导向和民生选择之间,还是要做到最基本的平衡。比如前些年的通胀水平较高时,正好也赶上楼市虚热,从而形成了中国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和高楼价“三高”并行的社会生态。那个时候,社会民生没有更多的投资理财通道,因而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满愿景。

现实语境下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往往不会太合辙。稳增长的目标,亟须货币政策的宽松来支撑。而且,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汇率”和“利率”的两率市场化。

但在另一方面,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失序紊乱和高风险,也让普通民众感到不安。比如互联网金融的严监管,尽管意在保障理财者的资金安全,但也牺牲了高收益。特别是曾经热火的“宝宝”们,随着收益率的下降,未来能走多远也难以预料。

在负利率时代,多元消费和多元化理财,看似符合逻辑,但落到现实民生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特别是前些年的购房之殇还未消弭,众多“房奴”还背负着巨大的月供压力;近期沪深两市的动荡又让不少股民的荷包瘪了下去。如果没有足够的闲钱,人们又如何消费何以理财?

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政策面可能面临着稳增长和保民生的两难抉择。一方面,为了稳增长,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宽松下去,降息、降准或者“双降”都有可能。这将导致“生活通胀”形势更加严峻,负利率对民生理财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工业通缩”的困局不解,稳增长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如何在通胀和通缩中权衡利弊和求得民生和国计的平衡,这是摆在政策面的一道难题。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