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重磅原创

每经网首页 > 重磅原创 > 正文

利润超3000万国内药企不足200家 行业并购难度加大

2015-07-21 00:56:1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些公司通过并购迅速发展壮大,但有些公司却“水土不服”,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并未完全发挥,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近些年来,医疗行业的投资并购数量以及交易额屡创新高,其中,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力度远超前两年,而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在催生不可错过的创业与投资热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些公司通过并购迅速发展壮大,但有些公司却“水土不服”,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并未完全发挥,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的行业并购又有哪些新的特点?本组稿件将为读者找到答案。

当资本遇上实业,两者产生的化学反应常令人目眩。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引来各路资本关注,行业内部的并购也促进了洗牌,并催生出新的行业龙头。

然而,轰轰烈烈的并购热潮背后,也凸显了医药行业的尴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价廉物美的标的已然成为稀缺资源,而在已经完成的并购当中,并非所有的结果都令双方满意。

行业集中度低急需洗牌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6750亿元增长到1241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5%。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40号文中明确提到,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将成为总规模达8万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

万亿的市场规模、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吸引了不少资本。他们或直接收购医药企业股权切入医药行业,或与医药企业设立基金参与行业并购。“医药行业集中度低,产业比较分散,这是一个共识,行业集中度大概在15%左右。”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雪峰表示。较低的行业集中度是现阶段医药行业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这也为医药行业的大规模并购提供了可能性。

对于医药企业自身而言,外延式并购是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兴业证券就在研报中提到,在内生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医药上市公司为了延长公司的成长周期,并购自然成为延续业绩高增长最可行方式。从经营层面来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具有一定业绩体量的企业扩充产品线、获得优质渠道、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外延式扩张跨入新的领域,改变业务结构,加速业务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提到,境外并购和合资合作规模在加大。虽然和世界跨国药企相比,我国企业的并购水平还比较低,但一些重要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机会走向海外。这是中国制药企业向世界水平迈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标的稀缺并购难度加大

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目前集中度不足三成,且不少医药企业将投资并购视为扩张的重要手段。不过,从过往并购案例看,在并购之后真正取得丰厚收益的案例并不多,相反那些吞下失败“苦果”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2008年日本著名药企第一三共株式会社耗资46亿美元,收购了印度仿制药商兰伯西,创下印度当时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纪录。不过,第一三共的运气却不太好,在收购完成不久后,兰伯西位于印度的几家工厂接连出现品质管理问题。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美国FDA将兰伯西生产的药品列入禁运品种,其股价因此一落千丈。根据相关机构的评估,第一三共在收购兰伯西半年后,其损失达到了220亿元人民币,此外,兰伯西还向美国政府支付了约30亿元人民币的和解费。最终,第一三共对兰伯西的收购以失败结束,公司将所持的兰伯西股权转让给另一家印度制药公司。

而这绝非个案,胡雪峰提到,“麦肯锡对英美两国并购的研究发现,只有23%的并购企业获得了收益,77%的并购以失败告终。”这超过七成的失败案案例,甚至还不包括那些在收购之前就宣告夭折的案例。

此外,质优价廉标的日益稀缺,也为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增加了难度。中钰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裁郭庆表示,“目前我国有4000多家医疗企业,抛去1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已经被并购的接近500家企业,其余企业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不足200家,1000~3000万不足800家。”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在行业内兼并重组过程中,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呈现双向选择的模式。市场上价格合理的优质标的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拥有优秀品种的企业要么不愿被上市公司收购或谋求自行上市,要么由于开价较高,一般企业不能承受。

医疗器械、移动医疗成风口

在过去5年时间里,医疗健康领域对医疗器械的投融资比例不断提升。医疗器械,成为了医疗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并购风口。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首席咨询师黄东临表示,医药行业投融资的热点集中在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口替代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中的趋势,一部分具有高性价比的国产产品有望获得更强劲的增长。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外延并购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如乐普医疗、凯利泰、新华医疗等通过并购均取得较快的业绩增速。医疗器械板块大部分公司利润体量都不大,而且均有一定的外延并购预期,随着并购推进,子板块业绩增速依然有望维持在较快水平。

在资本市场上,移动医疗同样是并购大热门。多家上市公司在最近一年里收购、加码、增资移动医疗。比如三星电气定增50亿元加码移动医疗,朗玛信息收购39健康网,凯乐科技收购长信畅中等。

而以BAT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也在移动医疗领域频频发力。腾讯分别以7000万美元、1亿美元参与丁香园和挂号网融资,小米也以2500万美元入股九安医疗。

《《《

公司样本

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

现有80家眼科医院 并购需要包容心态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在A股市场上通过不断并购,实现收入和品牌飞跃的非爱尔眼科莫属。公司上市以来探索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环境的眼科医院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

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近期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爱尔眼科已经从上市之初的不到20家眼科连锁医院,发展到目前的80家,且大部分是自建的,约四分之一是收购的。公司不光收购眼科医院,也收购公立医院改制的,比如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株洲331爱尔眼科医院。从现在情况来看,大部分收购整合的医院都发展不错。

谈到并购整合最大的难度,吴士君表示,整合需要包容的心态,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跟自建医院不一样,并购会面临两种文化和体系,需要一个逐步接轨并逐步适应的过程,否则可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爱尔眼科无论是自身管理、品牌、医疗管理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基础。并购一定要清醒,且具备这方面实力,不能头脑一热就去盲目收购。

事实上,自2013年医药并购急剧放量外,今年以来医药并购的数量都有明显减少,不少企业也谈到,现在好的并购标的越来越难找。吴士君认为,应始终抱着比较开放的心态收购,公司发展的每个阶段并购动机可能会不同。例如以前,很多地方有保护主义,爱尔眼科需要通过收购尽快进入该市场,节约审批时间。但现在,随着国家在社会办医方面政策不断推出,爱尔眼科更注重从财务角度,或者人力资源方面去整合。因此,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原则都是按照战略扩展网络和布局,围绕主线去做。

吴士君表示:“中国医疗市场还是很大的,随着分级诊疗、基层求诊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利用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搜寻合适的标的,把前期的风险进行提前消化,但在并购基金培育期间,也要按照我们的服务标准和医疗标准来执行。我们现在的80个医院里,有56个是股份公司的,20多个都是在并购基金里,我们希望通过并购基金前期将相关标的在体外培育起来,再放进上市公司。一般来说,标的年净利润达到300万元~500万元就会考虑逐步放进上市公司。从去年的并购基金项目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加上合伙人计划对人才的激励,整体发展是非常良性的。”

《《《

业内观点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胡雪峰:

选择价值链和技术寻求型并购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2013年以来,并购成为了医药企业的关键词。有些公司通过并购迅速发展壮大,但有些公司却“水土不服”,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并未完全发挥,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对此,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胡雪峰认为,需要慎重思考并购对象的价值发现和管理提升,并购并不是头脑发热,选择价值链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是效果最好的两种方式。

行业并购失败率较高

高特佳投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集并购整合、PE、PC、天使投资等诸多手段,聚焦于医疗健康产业,并且控股并购博雅生物并成功推动其登陆创业板。在2015年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中,对医疗领域有丰富并购经验的胡雪峰坦言,尽管并购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通道,但是真正实现预期收益的并不多。

胡雪峰提到,并购或许更能让企业快速成长,但是并购的特点是对资金规模的需求较大,复杂程度较高,一经实施便很难分手,就像找婆家一样。因此需要经过严密的论证和慎重考虑。

“投资和并购失败率是非常高的,我们有个数据,经过对国内外并购案例的研究,虽然理论上来说投资并购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多元发展、资源互补,但我们在案例研究下来发现,医疗行业的并购失败率还是比较高的。”

而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各种医药企业并购,总体来说这些案例的并购目的还是很清晰,要么获得产品或者获得渠道等。这其中有很多成功也有失败的,包括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却没有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同样失败。

因此,胡雪峰总结了医药企业并购的特点,第一是增加产品线;第二是拓展产业链;第三是同类并购;第四是全产业链并购;第五是非医药公司进入医药领域;第六是现在市场上流行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联合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在一起,已经跳出了传统的PE和VC。

两种并购收益率较高

那么,什么样的并购行为对企业的影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胡雪峰称,在分析了12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四年的数据之后发现,整合与协同与专业供应链延伸,获取新资源的效果优势更为明显。选择价值链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多元化、跨界、跨行业的并购对业绩影响不显著。

为此,他们设计了企业成长能力、公司的治理能力及企业规模等条件。对于医药企业并购,需要慎重思考并购对象的价值发现、管理提升,并购不是头脑发热。

在并购的战略方向选择上,胡雪峰强调,首先要坚持投资价值。他表示:“市场过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整合提升的并购才有真正价值,所以供应链延伸型与技术寻求型并购,是我们一直主张的战略并购方向。此外,医疗器械国产化水平提升,诊断、治疗产品和方法增多,移动医疗、远程诊断和远程监护发展等,都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会。然后是中小型创新型研发企业的并购机会。最后是发掘境外优秀中小型企业。”

在新医改催生的整合潮下,中国医药市场正在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单靠过去以配送为主、只提供基础支撑的传统运营平台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在这种变化之下,国内的医疗卫生行业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整合资源,做集成式供应商,才能充分体现医药产业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具有丰富行业经验,掌控上下游渠道资源,能够整合上下游供应链的商业企业将更有可能在新一轮角逐中胜出。

《《《

行业现状

用APP的不常就医常就医的不用APP企业纠结“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每经记者 黄宗彦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医疗健康产业里。

当然,乐于在各个传统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的“互联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体量庞大的市场。值得思考的是,尽管国家政策利好不断,资本扎堆拥堵,可每当提起这个大蛋糕是什么口味时,却似乎没有人能分享其中的滋味。

有观点指出,互联网医、药平台正处于一个由先行者们用钱搭出的“莫比乌斯环”(无限循环)中,在不断烧钱的过程中找寻盈利模式。并且,不少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传统药企在面对互联网渗透的时候,常常会被牵着鼻子走,摒弃了自身传统的产品和理念,变成电商平台。

不论是医疗还是医药,首先要注重临床效果,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首席咨询师黄东临告诉记者,互联网只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莫比乌斯环”之困

今年1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电商分会发布的《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另据易观智库统计,去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30.1亿元,同比增长52%。预测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进入高速发展期。

移动端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挂号、送药上门、在线问诊和健康咨询等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服务。这是一场互联网为传统医药、医疗企业带来意义非凡的变革,但作为实际“操盘”APP等互联网工具的企业,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际利润。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不管是移动医疗还是医药电商实际都难以盈利。“移动APP运营商留不住客户,只能不断烧钱去买客户流量。”

实际上,这就是莫比乌斯环阐述的模型。烧钱买流量——流失客户——烧钱买流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无限循环。

史立臣还认为,现在APP运营商所谓的“掌握医生资源”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医生资源说白了就是医生的时间,但目前多点执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医生基本都呆在公立医院,能有多少时间为APP服务?所谓的掌握了几十万注册医师,只不过是医生的名单而已。这些医生资源带来的线上客户流量实在有限。”

流量难以变现,短时间内又找不出其他有效的盈利模式,包括阿里健康在内的移动医疗企业暂时只能继续烧钱循环。

此外,除了盈利模式不清晰,移动医疗和医药电商的消费群体有限也直接影响了移动端的收入。黄东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使用移动APP的大多是年轻人,但较频繁去医院问诊和购药的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一群体才是主要的医疗服务市场。”

与移动医疗企业相同,医药电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日前,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发布的《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医药B2C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6.6%,平均费用率为22%,平均利润率为5.4%,亏损加剧导致部分企业退市。张勇表示,医药B2C亏损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者增多导致大盘被稀释,过度竞争导致行业毛利率下滑,促销战带来邮费及促销费用上涨拉高了整体费用率。

在成熟的商业模式诞生之前,不论是医疗还是医药,都只能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随风而叹。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在政策的大力推进下,“互联网+”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传统医药企业在这股由互联网主导的浪潮下却略显被动。

史立臣认为,有些药企受“互联网+”影响,已逐渐将电商平台作为主营业务,由原来的研发生产型企业过渡到医药电商的角色。“药企如果纯做电商,是难以与淘宝和京东这些巨头相抗衡的。”

去年9月,太安堂斥资3.5亿元收购广东康爱多连锁药店,这一并购被业内喻为A股药企收购医药电商的第一单。但是,其医药电商的业务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太安堂2014年年报披露,康爱多的净利润在报告期内仅为51.3万元,而当初收购时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康爱多2014年1~7月实现营收1.8亿元,净利润626万元。

除太安堂外,迈入医药电商领域的上市药企还有以岭药业、片仔癀、修正药业和云南白药等。这些希望依托医药电商转型的药企,能否成功也有待市场检验。

实际上,传统药企虽在接受互联网改造,但其产品、营销模式却和互联网企业有较大区别,其中涉及的流程、架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国药控股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对企业来说应该是‘+互联网’,利用技术和产品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发展;如果药企处于被动的‘互联网+’,则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流通上,盲目建立物流体系。”

互联网的基因并不能完全与传统医药领域相匹配。黄东临说,“决策方(医生)、买方(患者)和支付方(医保)是三个独立的部分,不是纯电商那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能完成的交易。”

不过,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线上购药的市场理论空间潜力仍具诱惑。据《证券时报》此前报道,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市场分别为1万亿元和2000亿元,而其中网购份额分别占17%和30%,总共约为2300亿元。

挂号网战略副总裁李凡认为,传统药企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现在药物研发离不开大数据,而营销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这一渠道。”

其实,传统企业从互联网获益的同时,也需要做一些思考。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来改变企业传统的架构,还是坚守自身的产品和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延伸。

“三医联动”触网

不论是医药电商兴起,还是在线问诊普及,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都是我国医改的产物。

尽管国家一直提倡“三医联动”,但医院、医药、医保三个主体分属于不同监管部门管辖,部门间难以协作,医改“进行时”进展迟缓。

史立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影响“三医联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药占比下降。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药占比下降意味着医保支付下降,医药价格下降以及医疗体系从药品获得的利益下降。也就是‘三医’的利益链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史立臣说,不过,由于当前医院主要收入仍依赖药品,公立医院医生仍需坚守阵地,加之各地医保政策没有统一,致使“三医”联动很难落实到各省市地区。

前述提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三医”的渠道,那么,“三医联动”能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起飞?

李凡介绍,其所在的挂号网已开始探索将分诊、导诊、就诊等医疗服务和在线药店、支付等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O2O闭环。而保险方面则尝试引入医疗商业保险的形式。“对医院来说,我们帮其提升管理,对于医生我们帮其管理病人协助科研。而对于医药企业,我们支持患者规范诊疗,合规推广。最后对于保险,我们采集数据,推广产品,方便结算。”

其实,以挂号为免费入口已成为各移动端运营商争相抢夺的资源,同时由于网上诊疗被卫计委叫停,曾希望寄互联网医疗争夺市场的企业无疑面临更激烈的厮杀。目前医保仍为主导,商保何时能被纳入体系还要等待政策落实。

史立臣坦言,每个省份就诊量和医疗资源需求不同,很难做到统一医保和新农合的资金池。尽管商业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医保的补充和延伸,但企业如何去推广以及患者如何接受,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

企业样本

推“专家集团”模式挂号网能否盈利?

◎每经记者 黄宗彦

近年移动医疗行业愈发火热,首先是频繁的政策利好,再有资本蜂拥而至。打开手机应用商城,数千种APP欲迷人眼。其中,挂号网走在行业探索的前沿。

挂号网主要提供分诊导诊、预约挂号、医疗支付等服务,旨在实现医院的“窗口外移”。在去年获得腾讯、F&H、Morningside等著名投资基金领投的1.065亿美元的C轮融资后,挂号网又陆续与复星医药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并增设了“专家集团”模式。

在移动医疗平台运营商近身肉搏之时,挂号网推出的“专家集团”有什么优势?能否在业内普遍没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局面下脱颖而出?

要打破以往只有患者多买药才能盈利的观念。挂号网战略副总裁李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只要把整个产业链条打通了,利润自然就会来。”

引导资源对接患者

“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97.8万个,其中医院2.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2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可见,医院覆盖面并非是导致看病难的“罪魁祸首”。

有观点指出,各地医院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且相互之间鲜有信息流通。此外,就算是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是根据科室自身业务需要独立建立的,医疗数据及资源逐渐形成一个个“孤岛”。这才是导致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李凡认为,尽管目前移动医疗很热,但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在这个行业里掘金。“2012年挂号网在卫计委指导下上线,但是医院起初态度并不积极,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经过漫长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医院才逐渐将公开的号源放到网上,让患者预约。”

公开资料显示,挂号网于去年10月份获得腾讯、F&H、Morningside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领投的1.065亿美元的C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挂号网于今年1月份实现对复星医药旗下金象网控股后,又于6月与复星医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兴业证券研报表示,挂号网可以为复星医药下属医院导流,整合用户和专家与复星线下医院对接,而复星医药可以引导其医院资源中的医生加入挂号网已有专家组,实现医疗资源从“孤岛”对接患者。

探索专家团队模式

在李凡看来,实现“窗口外移”只是挂号网的第一步。如何进一步实现医疗信息对等和医疗资源分配最优化,是公司现今探索的方向。

对此,挂号网于今年3月底成立了医生在线协作组织——微医集团。李凡表示,至今为止,挂号网上线的专家集团已超过600组,每个专家团队平均人数为10人。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移动医疗运营商不同的是,微医集团的核心是成立由多位专家组成的跨区域团队,进一步优化医患资源合理分配。

按照挂号网的设想,“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多位专家能获得对症转诊病人以及同学科、跨区域的临床科研协作。“按以前的模式,一个专家一周看一天专家门诊,只能接诊挂了号的病人。但这些病患也可能是盲目挂号,并不符合这位专家的专业领域。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帮助医患筛选更符合对方需求的对象。”李凡说。

不过,李凡同样指出了挂号网的软肋——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对于医疗这个三方市场来说,业内在普遍高喊“得医生者得天下”的同时,却忽略了光有医生却没有患者和支付方的参与照样是无用功。

就医160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王明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医疗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以挂号为例,中国每天有2000万人挂号,但就医160和挂号网加起来每天的数量不到20万,市场份额不足1%。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药企 行业 并购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