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谭浩俊:不能老拿劳动力成本给企业盈利下滑作挡箭牌

2015-06-15 00:54:59

◎谭浩俊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864元,增长9.8%,全都快于同期GDP增长7.4%的速度。

员工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朝着相对合理的方向转变。但劳动者收入刚刚有些起色,很多人就开始议论,认为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

乍一听上去,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在企业其他方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挤压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能力。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实不然。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总量也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不能再用廉价劳动力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也不能让劳动者省吃俭用为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近一两年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有所增加,但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低于20年前,仍然没有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步。

那么,如何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就是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试想一下,如果经济转型的步伐快一些,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强一些,就完全有条件满足收入增长的需要,“劳动力红利”也会继续成为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但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原因在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管理精细等手段能够有效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如果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能够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其竞争力依然会很强,“劳动力红利”也仍然会存在。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能够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和创新,迫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只有这样,“劳动力红利”才能维持。在资源消耗、环境利用等方面已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劳动力红利”仍有可能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还能解决两个最现实的问题:一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真正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缓解社保基金的压力。因为,收入基数的提高也能对社保基金的增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所以,增加劳动者收入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并不矛盾,只要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企业创新就能满足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管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技术一直处在类手工操作阶段,那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自然无法承受。这就是为什么高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不但能够给劳动者提供高收入,还能保持较好盈利水平的主要原因。对中国来说,“劳动力红利”并没有消失,消失的是对经济转型的认知和对创新的敬畏。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