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遇见下一个牛市:艺术品消费或迎爆发性增长

2015-04-27 00:36:54

只有当部分高端拍卖回归理性、中低端消费崛起,前者挤泡沫、后者求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才能谈得上成熟壮大。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双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宋双

英国绘画大师大卫·霍克尼4月中旬来到中国,刮起强劲的“艺术旋风”,个展门前人们罕见地大排长龙,期待一睹为快。其受追捧程度令媒体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宣布他为“时下中国最火的英国艺术家”。

这不仅仅是小部分文艺青年在追赶时髦。实际上,中国普通民众对于艺术品的欣赏追求和消费倾向已逐渐显露。艺术品电商争先恐后上线并且创新不断,艺术家公盘等全新模式刚刚启动,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瞄准。

西方国家对于艺术品消费已经习以为常。而我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畸形的结构:国民艺术品消费意识尚未全面“唤醒”,高端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却雄冠全球。

因此,只有当部分高端拍卖回归理性、中低端消费崛起,前者挤泡沫、后者求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才能谈得上成熟壮大。而目前的一些条件及变化,已经呈现出可喜的迹象:也许我们正站在爆发前夜。

行业悄然升温

4月23日,一个筹备数年、名为艺术家公盘的项目正式上线。其网站首页挂着四个大字“水不深啦”。

总负责人罗嘉元对于这一全新的交易平台寄予厚望,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家都觉得艺术品交易这一行,水太深了。普通消费者即便有购买意愿,有时也无从下手。而艺术家公盘的目标客户群,正是对准了这一批增量客户。艺术家公盘签约艺术家,为艺术家提供经纪服务以及作品销售渠道;顾客在网站上就可以全方位了解艺术家履历及其作品信息、价格走势,并且保证真货,让顾客不用费很多周折,就可以轻松明白选购,以及享受售后服务。”

当然,艺术家公盘才刚刚上线。罗嘉元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怎样让顾客了解和信任艺术家公盘的运作模式。”万事开头难,虽然艺术家公盘意在打造一个“增量”市场,也提出了生态圈系统的新概念,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家公盘上,艺术家质量、藏品把关、售后服务能够做到哪种程度还很难说。”

而传统线下市场想要进行生态变革,难度较大,但自从有了“互联网+”,颠覆随时可能发生。线上拍卖虽然总体量仍有限,但正在升温。成都画廊协会副会书长、名堂基金董事长方临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线上拍卖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反响就很热烈,他的作品价格也不贵,从几千、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罗嘉元从海外归来。其认为,“目前我国的艺术品消费正处于西方非常早期的阶段,这也很正常。我始终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

方临表示,“现在中国需要各种各样的艺术消费,而消费一定是从低端开始的。从青年艺术100、川美驻留计划等涌现出的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高,学术方向很清晰的一批,已经慢慢受到更多人关注。”

唤醒沉睡的“审美”

如今,没有人愿意否定中国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广阔潜力,但潜力应该如何开发?

艺术家朱敬一长期致力于艺术大众化的推广,其在2009年创立上海证大艺术超超市,成为平价艺术市场的先行者之一;2013年创立“南门精舍”工作室,开始网络时代艺术产业研究。

朱敬一告诉记者,“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基本上处于未被开发的状态。除了一线城市之外,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他们也是可以逐渐消费艺术品的。”

但艺术品消费不同于其他,金钱与审美意识缺一不可。而审美意识需要培养,高低暂且不论,关键是有没有。

朱敬一认为,“一直以来,中国对于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缺乏的,反映在艺术品消费上就显得良莠不齐,大部分购买者没有自我,也找不到消费的衡量标准。之前的工作经验让我曾直面中低端艺术消费品市场,最大感受是他们的购买并不稳定。尽管现在艺术品市场是好的,消费者有需求,从业人数也在逐渐增加,但最终市场会呈现怎样的效果不好判断。而从消费主体来看,个人艺术品消费不能算最大的增长点,更大的增长点可能是酒店、会所、商场等公共场所或机构,其对于艺术品消费的需求已明显增加。”

朱敬一指出,“某种程度上说,公众场所的艺术品消费也能带动个人审美和消费。当眼前有艺术品,对艺术就不再陌生,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建立和提高。比如,经常旅游的人群,见多识广,购买艺术品的频率往往较高。”

方临也向记者表示,“我们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艺术教育缺失。”此外,他认为眼界也很重要。“过去绝大部分国人亲眼见到世界上顶级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很少,基本是2000年以后才逐渐兴起。而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连美术院校都只能通过一些画册接触艺术品,90年代之后才可能看到一些真迹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

方临认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人们更加喜欢艺术,这是最重要的”,“当人们喜欢艺术,不论写实的、抽象的、当代的,各自的喜好培养起来后,在此基础上达成的艺术品交易才是相对健康的、有生气的”。

来自人均GDP的信心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逼近8000美元大关。

8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关于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变化及财富分配的关系,有这样一套国际通行的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启动;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出现繁荣。

于是乎,“一不留神”之间,中国或许已经站在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前夜。尽管这只是宏观背景之一。

不过,这一理论已经被其他国家逐渐验证,如美国及日本、韩国等。据《艺术品价格原理》书中介绍,“美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和韩国进入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分别在1970年、1990年前后。从人均GDP来看,美国是在1943年达到9753美元,日本在1971年达到9726美元,韩国在1991年达到9645美元。”“我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五百认同这个理论。”罗嘉元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应该说,人均GDP对应的是中低端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乃至整体蓬勃。而近几年中国高端艺术品拍卖成交已经非常亮眼,甚至在2010年全球各国艺术品拍卖收益排行榜上首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并连续三年称霸。《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拍卖艺术品30万件,总成交率75%,总成交金额589亿元,较2009年增长177%。这足以令人震惊。

目前高端艺术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人均GDP分别在2008年至2009年突破1万美元,已经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其他省市落差明显。如果将中低端市场看作金字塔身和塔底,高端拍卖市场看作金字塔尖,那么塔尖已经显露,而塔身和塔底还在薄雾之中。

不能只有塔尖。

尽管当今中国一批新富人群已经将目光瞄准艺术品市场,但仅靠高端交易并不能彻底盘活整个艺术品市场,还需要国民艺术品消费观念的整体建立。

当然,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国情。从宏观面来看,除了人均GDP数据之外,或者还需考量的宏观背景还有城市人口比例、恩格尔系数。理论上,前者决定了艺术品消费的“广度”,后者影响着艺术品消费的“深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直到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才超越农村人口,占比为51.27%,约6.91亿人;而美国的城市人口于1920年超过农村人口。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至54.77%。城镇人口比重提升也扩大了艺术品消费的群体基础。

那么人们是否有足够的“闲钱”进行艺术消费?恩格尔系数也许能反映一些问题。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占比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已经达到富裕程度。当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理论上居民手中可供支配的资金会越来越多,消费多元化是大趋势,艺术品消费,何乐而不为?

中低端交易缓慢增长

即是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具有鲜明的特点:国民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尚未“唤醒”,高端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却早已雄冠全球。这样的脱节对于西方成熟的艺术品消费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脱节能否慢慢修复?

方临表示,“靠外来资金炒作的一批老艺术家,价格已经太高了,国内买家已经不太去追了。艺术是买未来,去年的波动让我感到大家开始理性了。”

可能没有比艺术品市场更不容易量化和总结规律的市场了,不论是俗称二级市场的拍卖市场,还是被看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

国内一些机构正在努力——目前数据和指标最丰富的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每年都会编撰年度艺术市场报告。尽管其计算方式略有争议,但依然是目前投资者或消费人士可参考的、为数不多的公开资料。

查阅历年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2年报告中雅昌就指出,“西方市场中80%左右的成交作品价格低于5000美元,这一价格门槛基本反映出买家用于收藏的兴趣导向是出于习惯性购买,而非将作品视为金融资产。因此不难发现,西方市场售出的作品比中国多两倍。”

而2014年年度报告已经出炉,尽管中国仍是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销售收入为56.6亿美元,但同比下降5%;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相当艰难的一年,但调整并非坏事,利于回归理性。同时记者发现,2014年中低端市场成交占比正在缓慢增长,这对于国内整个艺术投资消费市场来说,或许已释放出可喜的信号。

报告指出,“(2014年)10万美元至50万美元是市场资金集中成交区,市场份额最高,比例为28.92%。而占据市场交易量近90%的拍品成交价在5万美元以下,拥有极高的市场密集度,2014年市场份额为23.59%,较2013年略有提升。”雅昌认为,“这显示出艺术品市场初级购买群体的扩大,普通藏家与艺术品爱好者是市场中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与购买基础。”

除此之外,2014年22.37%的艺术品市场份额来自于1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作品,但作品成交量仅为0.34%。其中乾隆帝1773年创作的御笔手卷《白塔山记》以1642万美元创2014年中国书画拍卖纪录。

雅昌报告同时指出,“2014年宏观背景中股票投资的利好消息和牛市启动,吸引了很多投资类资金。而艺术品市场产品从投资角度讲,依然处在更新换代的盘整阶段。另一方面,以前隐性庞大的礼品市场大幅缩水,在礼品市场中所沉淀的藏品即使不会急于套现,短期内也不再成为支持艺术品市场交易的增量因素”。

那么,增量来自于哪里?雅昌报告援引艺术市场专家龚继遂说法:“新藏家往往从现当代艺术和低价位的‘原始股’作品买起。新板块和新藏家的叠合,今后无论从新藏家的购买力增长还是交易新品种的拓展,都将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

系列文章导读

读者可在每经网(www.nbd.com.cn)搜索阅读,或关注“火山财富”(微信公众号:houshan5188)订阅。

艺术品交易真相:别轻易投资让升值成为消费的附加值

那么,面对艺术品市场这一极有潜力的消费金矿,人们该如何淘金?

而在淘金之前,应首先区别两个概念: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投资,尽管常被混为一谈,但却完全不同。

艺术品消费是享受的,随心所欲的。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品投资则非易事。要想准确投到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其中有何交易技巧呢?对于新入者,又该如何提升艺术品鉴赏能力,准确把握未来趋势呢?

艺术品电商风起云涌尚未对准消费需求

尽管“互联网+”以无孔不入、“无所不+”的强势作风,深度入侵各行各业,但在艺术品市场上仍然建树无几。

原因并不复杂。现有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电商并未重视艺术品消费需求,而是大搞线上拍卖,意向高端市场分一杯羹;但是面对几乎“零基础”的中低端顾客,强调投资,强调增值,似乎有些“文不对题”。

最近有新的艺术品电商形式出现,艺术家公盘准备打造一个全新的、信息透明的艺术品流通系统,希望能为初学者“再造一个市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