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资本热捧移动医疗 号源成入场“门票”

2015-04-22 01:32:18

目前,互联网三巨头BAT、部分医院已经把互联网+医疗作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卡位,移动挂号业务、医院号源已经成为各路资本“豪赌”的入口,其最终目的是想通过互联网+医药、互联网+医保等延伸服务盈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风口”上的互联网+医疗收到风险提示。4月10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了合规的远程医疗,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目前,互联网三巨头BAT、部分医院已经把互联网+医疗作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卡位,移动挂号业务、医院号源已经成为各路资本“豪赌”的入口,其最终目的是想通过互联网+医药、互联网+医保等延伸服务盈利。但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推动着传统医疗行业的颠覆式变革,虽然有盈利压力和政策的风险,但对于各路参与方来说,不做就是等死,做了才有存活和发展的希望,这就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的投资逻辑,而“医院挂号”就是一张门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争夺挂号只是第一步,巨头们现在开始从前端向后端进行转型,互联网对医疗真正有价值在于诊后服务。

免费挂号只是第一步

免费挂号是互联网+医疗竞争的第一个模式。BAT中,腾讯最早出手,2014年10月,挂号网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此次腾讯将预约挂号服务引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对号源的重视。2015年4月7日,腾讯正式宣布在上海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入口。

阿里在2015年3月宣布在阿里健康APP 2.0中加入预约挂号和加号功能;百度在2015年1月28日上线了百度医生APP,2015年2月15日,百度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医护网。

无论是趣医网还是挂号网亦或是阿里健康,对线上预约挂号都是免费开放。既然预约挂号并不能成为盈利点,甚至需要移动医疗企业进行补贴,那抢夺号源的动机是什么呢?“其实对于移动医疗企业来讲,更看中的是挂号之后的医院就诊、诊后复诊等业务,但是挂号可能是第一步。不少患者通过预约挂号才与医院或者医生建立了第一次联系。”一位关注移动医疗的投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少医院科室可能也希望通过预约挂号起到一定引流作用。”

服务从前端烧向后端

目前,以网上挂号起家的挂号网正在大力推广其“微医”产品,公司CEO廖杰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微医平台正式上线,宣告挂号网进入互联网医疗的团队医疗阶段。根据其规划,除了诊疗前的预约挂号、分级诊疗等外,其服务越来越向诊中、诊后深入,包括分时就诊等。

趣医网董事长李志表示,公司也将重点进行后移,放在与医院的深入对接方面,“今年底我们想深度接入,除了医院的预约挂号之外,还包括支付、排队、报告、住院等功能。”

但从前端移向后端并非易事。就拿在线问诊来说,廖杰远在上海举行的医学高峰论坛上表示:“在线问诊有两个问题必须关注,其一是医生在线提供资料的做法无法保证医生的真实身份;其二是在没有面对面诊疗的基础上,医学诊断和用药建议缺乏数据支持,医疗质量与用药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一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国家卫计委禁止开展在线诊断治疗的原因之一。

而后端的硬件也是一个难题。原因是每家医院使用设备的具体厂商都不一样,医院的前置服务器都要做接口,而且都要维护。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中国没有第三方代表医院的行业组织,这意味着任何改革的进行,要想让医院参与进来,就必须一家一家去谈,时间成本和谈判成本非常高。但一旦未来医院的服务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医院认可,参与到平台上的医院增加,用户使用频率增加,市场后期爆发会很快。

政策难题待解

随着近日卫计委的表态,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行业热议。对于这一政策,目前无论是挂号网,还是好大夫、春雨医生等均表示,目前主要的服务属于“健康咨询”,而非“医疗诊断”,禁止医生下决定性结论,禁止医生开处方药,禁止医生出治疗方案,以此区分“咨询”和“问诊”,规避医疗风险。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卫计委的表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积极信号。这意味着未来移动医疗业务必然会纳入卫计委的监管范围,只是目前时机还未成熟,政策门槛还未筑就。

除了政策上的规定,对于移动医疗来讲,医保支付也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一座大山”。目前不能在线实现医保报销的原因,在于政府尚未开放医疗保险入口给移动医疗系统,这成为新兴移动医疗面临的最大政策制约。

记者获悉,目前,多数移动医疗的支付仅支持自费项目,即可以通过“先付后退”的临时手段加以解决。例如国内最早开展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采取的解决方案是,病患在线先支付全额医药费,再到窗口报销。

而移动医疗网上医保支付要实现“成片化”则更不容易。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大部分还是地方行为。例如之前,支付宝宣布和广州华侨医院实现首个医保脱卡支付,亳州市人社局联手趣医网实现全国首个医保直连脱卡手机移动支付项目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与我国医保范围按照区域统筹谋划的规定有关。从全国的医保系统来看,全国职工医保由人社部负责,而新农合则是由卫计委负责,而相关资金的统筹则是由地方设定。

因此,即使是前面提到的相关“破冰”与试点,各个地方的合作模式也并不相同,这种现状也决定了,企业即使是在地方进行试点,也必须进行“各个击破”,并没有标准化的可复制性。

“阿里健康现在也在和地方统筹医保进行沟通,看是否有合作的机会和试点”, 阿里健康业务副总裁倪剑文说,“但是对于医保支付的这种现状,目前也并没有办法,只能按照规则的设定,过程会比较漫长。”

《《《

人物对话

趣医网董事长谈移动医疗:医院端比用户端更重要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第一次见到趣医网董事长李志博士,是在去年10月份。彼时趣医网成立不到半年,他正忙于在全国展开“健康中国”计划,并大力宣传趣医网的“免费挂号”服务。

根据当时的规划,“将在2年里投资2亿元人民币,为600家公立医院免费上线趣医院APP”。然而,几个月后他将目标改成——到2015年底合作公立医院上线数达2000家。

作为具有11年医疗IT行业经验的掌舵者,他如何看待传统医疗的互联网+呢?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李志博士。

号源争夺:入口第一步

NBD:上次见面你提到了一些趣医网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半年过去了,有没有什么变化?

李志:我们医院的发展规模和去年10月份提到的目标可能会提前(完成),希望在三季度之前我们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就医平台,现在我们在主攻公立医院。

截至今年4月底,趣医网合作的国内公立医院数量即将突破800家,预计2015年底上线数将达2000家。同时趣医网还将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概念。

NBD:医院上线的速度加快,是什么原因?

李志:我们去年做得比较大的活动一个是免挂号费,另一个是为医院的候诊区提供WiFi覆盖,我们现在已经做了50家左右。

最初我们觉得号源入口并不是那么重要,通过最近这半年的发展,我觉得很多进军移动医疗领域的企业都在争夺医院的号源,我们在这块也比去年10月份力度要大很多,这加快了我们接入的速度。

NBD:为什么各大企业都在号源上进行争夺呢?

李志:号源可以起到吸引用户的入口作用,因为老百姓去医院看病第一步是做预约。你的产品有没有患者去用,第一步就得看他去医院之前是否要预约或者挂号,如果这一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做的,那么后面的后续服务就不会再换平台。也有人认为出售号源会成为企业的盈利模式,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号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企业不可能独占。

NBD:现在行业内,包括趣医网这种对预约挂号C端用户采取免费的策略,那么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呢?

李志:在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中,或许并不一定需要企业向医院或者患者来收费,趣医网目前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医药电商等第三方合作,由平台与优质的B端(医院)资源捆绑,吸引大量C端用户入驻,最后通过第三方实现线上线下O2O的闭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

行业特性:B端资源更重要

NBD:现在趣医网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医院接入方面,为何重视医院端的资源呢?

李志: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中,企业往往会先考虑提升C端用户的熟悉,会习惯性根据C端的客户来测算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未来的盈利能力。但这种互联网惯性思维在医疗互联网行业却并不一定适用。

因为这个行业很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B端客户的关系非常大,原因是与医院合作门槛比较高,优质的医院也是有限的。将B端做好自然能够提升产品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C端用户,这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NBD:B端医院的接入,趣医网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李志:我们的优势在过去10年有不少积累。此外,我们通过传统第三方平台来接入医院资源的模式,其实是存在风险的。因为目前各家医院的医疗IT设施还没有统一标准,这也导致第三方的服务接入医院成本特别高,难以大量复制模仿,移动医疗行业与移动金融等其他领域具有一些不太相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复制成本过高。

《《《

行业展望

移动医疗的困惑:盈利成为最大难题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挂号作为免费入口的竞争愈演愈烈,网上医院又被禁止,因此对于进入互联网+医疗的企业来说,如何通过免费挂号切入医药和医生资源,同时在商业保险和医药销售方面突破,从而实现盈利成了最大的难题,但同时这也是这些企业的希望。

中国医药信息中心高级总监兼首席咨询师黄东临近期表示,与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初期的困境一样,漫长的培育期与随之而来的烧钱推广压力,也体现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上。目前,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对资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甚至有部分企业尚未确立盈利模式。

与商业保险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网上限售处方药、医药不分、开处方难外流、医保不能线上支付、医保统筹账(医保占比最大部分,只在医院使用)不能用于零售终端支付等政策困境,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把传统的医疗保险简单地融合进互联网+医疗。要突破这两大难关只有与商业保险合作,同时做医药电商。

4月10日,阿里健康正式与信诚人寿进行战略合作,信诚人寿成为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接入的首家商业保险,这是全国第一个互联网医药与商保合作模式。

从阿里健康方面提供的内容来看,除了方便消费者报销商保医疗费用之外,双方还在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阿里健康App查询其他更为合适的商业健康险产品并选择购买;阿里健康和信诚人寿运用双方保险风控等资源,开展医疗费用的监督控制和评价工作;通过阿里健康平台上的金融合作伙伴实现商保实时脱卡支付结算。

“现在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在寻找合作伙伴,未来这也是一个趋势。”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现在做的全部是线上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也是一个机会,可以开发适合互联网医疗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在行业内,一般商业保险公司的指定医院(或称“定点医院”)基本上都是规定“当地社保认可的二级(含)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因为之前没有互联网,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医疗机构没有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也只能选择大的医院。” 倪剑文告诉记者,而现在也会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商业保险进行实时风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取消限定的条件。

医药电商“百团大战”

医药电商正进入“百团大战”。本月初,阿里健康旗下的阿里云医院上线引起关注,阿里健康引入了新浪爱问医生、华康,寻医问药网。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数百家经过严格资质审核的医疗机构入驻。他们还开通了云药房服务,用户可直接通过电子处方向周边药店下单。而在本月,阿里健康也进行重组,天猫医药馆也正式并入阿里健康。“阿里健康是我们专注的一个云健康的平台,这里涉及到医药、医疗、医保等各个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推出了医疗方面的服务,在医疗服务中我们会引入更多第三方服务机构。”阿里健康原CEO、现任总裁王亚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例如迪安诊断就是其中一类,今后我们可能会进一步地扩张。还会引入医保、商保,也可能会引入一些医药服务类的企业,来提供更多的服务。”

今年初,挂号网收购了医药电商公司金象网,将导诊咨询、在线复诊平台植入医药电商元素,重点发展移动医疗及移动购药业务,而电子处方成为挂号网O2O就诊流程中的主要环节。

去年,互联网模式对药品零售业发展的推进,使得这一领域的企业拥有巨大想象空间,但是现实的数据却不乐观。2014年,中国医药B2C市场增幅为83%,与2013年的166%相比大幅滑落。

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发表的《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医药B2C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6.6%,平均费用率为22%,平均利润率为5.4%,亏损加剧导致部分企业退市。

张勇表示,医药B2C亏损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者增多导致大盘被稀释,过度竞争导致行业毛利率下滑,促销战带来邮费及促销费用上涨拉高了整体费用率。“主流医药B2C都开始布局移动端打造增量市场,移动端或是行业唯一突破口。”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