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时事要闻

每经网首页 > 时事要闻 > 正文

8部委联合打造品牌国际标准 以质量提升对冲经济速度放缓

每经网 2015-04-15 00:25:46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微观产品质量基础之上,而微观产品质量要提升就必须对质量治理的制度进行改革。

每经编辑 王辛夷    

每经记者 王辛夷 发自北京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份计划将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作为2015年工作重点,细化制定了4方面18条共102项具体任务,明确了职责分工,由发改委、质检总局等27个部门联合构建放、管、治的质量工作管理格局。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认为,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微观产品质量基础之上,而微观产品质量要提升就必须对质量治理的制度进行改革。

简政放权促质量提升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时明确,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梅克保撰文表示,在新常态下,必须牢牢抓住质量提升这个根本,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把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效益时代。

程虹认为,城市要继续发展,要找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得把立足点放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也就是要把一二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搞上去。“将质量搞上去了,结构才能优化,消费需求才能拉动,社会福利才能改善,GDP才能持续增长。”

如何实现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

程虹介绍,一方面,过多和过于繁琐的质量管制,导致企业疲于应付,仅仅是为了通过或达到政府的质量管理要求,就已经消耗了企业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对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就更没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过度的质量审批和管理,导致企业利用政府的审批和认可,来作为自身质量水平的信号,而不去追求更高的、更有个性化的质量能力。

 “我们大量的事前许可,既阻碍市场的充分竞争,又容易导致寻租。”程虹认为,我们的政府不是质量的保姆,它是质量的监管者,应该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管。

《行动计划》确定,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质量安全准入类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就在《行动计划》公布的前一天,质检总局对2件认证认可部门的规章予以废止,对1件部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8部委联手打造“中国品牌” 

买家电要大品牌才可靠,买汽车要大品牌才安全,买家具要大品牌才耐用……如今的国际市场已经从“商品消费”进入了“品牌消费”阶段,大品牌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深刻而长远。

正因为此,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必须争夺的制高点,品牌建设也是《行动计划》确定的2015年工作重点。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一个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品牌价值国际标准正在酝酿。

2013年数据显示,在2.6万多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

梅克保认为,标准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近年来,我国标准发展很快,但一些领域仍存在标准缺失老化、水平不高、实用性不强等问题,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明确,2015年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品牌价值国际标准,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这项工作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8个部委联合负责。

此外,《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制定并推广品牌培育评价准则。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