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财政部长楼继伟:地方债规模比国家的还要大 总体可控或有二轮债务置换

每经网 2015-03-30 08:59:12

3月27日一场关于市政债的论坛上,作为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无疑对这一热点话题最有发言权,也成为全场焦点。

每经编辑 胡健 李泽民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胡健 李泽民 发自海南博鳌

楼继伟在海南博鳌仍旧十分直爽,一如他在全国两会时的风格。

3月27日一场关于市政债的论坛上,作为中国财政部部长,他无疑对这一热点话题最有发言权,也成为全场焦点。尽管语言有些犀利,但楼继伟回答每个问题都十分坦率和实在。

针对中国地方债的风险问题,他表示,我国总体债务规模可控,按照最宽的口径估算,2014年底我国债务率不到40%,相比其他国家属较低。

近期国务院批准置换1万亿地方债,这一置换规模为2013年6月审计的今年要到期债务余额的53.8%,今年大致约有1.8万亿元地方债务到期。楼继伟透露出的信息是,不排除有二轮债务置换的可能。

中国债务规模总体可控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有关债务风险的问题时,尽管强调“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但同时也承认“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

此次在博鳌,楼继伟表示,地方债规模是比国家的债务还要大,国债将近10万亿,整个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债务责任是12万亿到13万亿之间。

让人比较头疼的是那些不规范的地方债,按照楼的说法,经国务院批准的地方发债的额度只有1万多亿。“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以企业债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地方政府有债务偿还的责任,这些比较多。”

楼继伟说,有的市是财政发债,交通厅发债,可能有5、6、7、8个厅都在发债。还有在这之外再搞一些融资平台发债,这样的(发债主体)算在一块儿是10万亿左右。

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地方债务总体在可控的总量之内,最突出问题是透明度不够,若透明度不都就不适合进行公众建设和防止地方债风险。

不排除有第二轮债务置换

化解地方债风险既要有长远制度建设,还需要对短期问题有应对之策。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利率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券。

此举被认为是应对偿债高峰期临近的“救急”之策,有利于缓解地方债风险。

楼继伟提到,此次置换的想法之一是想通过地方自行发债替换出一部分通过影子银行融来的高成本资金,影子银行提供的融资利率偏高,且风险和收益不见得匹配。

目前1万亿元地方债置换规模已做了分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与楼继伟同台探讨时透露,重庆市获得了其中的330亿元额度。

目前来看,1万亿元地方存量债置换的购买资金大头仍是来自金融机构。楼继伟说,其他的购买主体包括个人也可能有一定的比例。

值得关注的是,楼继伟还表示:“我们正在跟全国人大做沟通,今年适当的时候再看各地1万亿元置换债发行情况。我们有准备有可能再进一步替换,对老债进行分类、缓释和规范,至于新债《预算法》有新的规定。”

但是第二轮债务置换是否真正可以成行还存在诸多变数。首当其冲的是地方债自发自还情况。

论坛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到“重庆政府今年可以获得财政部帮忙发的债券200亿”时,一旁的楼继伟“不客气”地指出他的错误:“那是你们自己发的,不是我帮你发的。”

楼继伟说,我们同时要求地方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制度,推出这个制度。我们要引入评级。“因此说,第一步1万亿,后面看第二步地方政府自己发债的情况,然后才敢说有没有第二个1万亿。”楼继伟说。

地方债无法还,中央政府不救助?

中央层面无疑在积极化解地方债风险,但也同时需要有一把标尺。

“如果一个地方的债务率很高了,我们给它替换老债的额度就会多,这个机制是正相关的。如果它的债务率很高了,那么给它分配的新的债务的规模就低,这是负相关的,这是非常简单的。已经超限不能再分配你了。”楼回答。

如果无法偿还,救助不救助?楼继伟明确指出,中央政府不救助,由地方政府去解决。

“为什么我们说不救呢?国务院43号文件明确说了,地方可以处置资产,因为你有正的资产,当债真还不上的时候处置资产可以用来还债。”楼继伟说道。

对这一说法,黄奇帆作为地方执政者,也表示赞同。他说,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高度的责任、管控,但是绝不兜底。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可以把国家政策用足用好,兜底是对大家不负责任,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下岗查办都是应该的。

美国底特律政府近两年曾经被曝出破产新闻,如果中央不兜底,中国是不是会出现类似情况。楼继伟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基本是负资产,中国政府手里头资产太多,他们有处置的手段。中央政府也不是我们不负责任,我们负责监测责任,要提出警示。”他说,我们认为不必走到破产就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