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卖家倍增 农产品电商“盛宴”启幕

2015-03-13 00:53:4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谢振宇四川成都、雅安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谢振宇四川成都、雅安摄影报道

62岁的四川雅安农民李世忠,被称为“电商老人”,他将村里的猕猴桃从网上卖向全国。但至今,他仍对上网不熟络,不过他还想通过网店来卖更多当地特产,“相比传统走批发渠道,网上售出的价格都是翻倍,最终下来,每斤猕猴桃利润高出2~3元。”

李世忠的故事,仅是全国近百万农产品卖家的缩影之一。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仅阿里平台上,2013年农产品零售卖家为39.40万,2014年该数据为75万,几近翻番。阿里也曾预计,农产品电商2014年市场容量有望突破1000亿元。

这背后,不仅是农户通过互联网来拓展销路的热情,还有各路资本竞相争夺、抢占巨大潜力市场的渴求,乃至国家政策的助推,使得这场农产品电商的“盛宴”拉开大幕。

在颠覆了大多数行业之后,电商也正改变着最传统的农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看来,电商对农业的改变,一是突破市场局限,二是突破资源限制。

农产品电商卖家成倍增长

雅安名山区,以蒙顶山的绿茶闻名遐迩。虽距离蒙顶山核心茶区仅数公里,但李世忠所在的建山乡飞水村却主产猕猴桃。综合来看,产猕猴桃优于产茶,遂成为村里多年来的主要收入来源。

曾任职村支书数十年,李世忠现任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村里的猕猴桃,不仅好卖,且利润更高。

截至去年12月初销售的20万斤猕猴桃中,线上占约四分之一。比传统批发渠道销售,电商平台上价格都是翻倍,且每斤利润高出2~3元。

惊人的销售速度更让他记忆深刻。“48小时销售过7万元,最终卖出6103斤,进账115354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世忠回忆去年9月的“触电”经历。

网上销售激增,因李世忠参与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方举办的两次“电商扶贫”活动。

活动实际效果超出预期。“两次实践下来,我们觉得,电子商务能在今后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称。“广大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都比较差,货品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比较高,通过电子商务来整合,能解决原来的短板。”刘文奎说。除了线上的推广,基金会还帮助农户对猕猴桃进行统一包装、品牌塑造等。

农业电商的“春风”正吹拂着更多“老农人”。与李世忠一样,紧邻雅安的眉山仁寿县的唐红也很快见识到了电商的“威力”。2015年2月3日,这位仁寿河口不知火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天每天都卖几千斤”,参与某知名电商平台上的“仁寿特产馆”活动,直接拉动了销售。

像他们这样以前仅靠传统渠道的“老农人”,转而到网上销售农产品,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标签——“农产品卖家”。如今,这一人群总数已达近百万级。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阿里研究院如是形容2012年、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去年初发布的《阿里农村电子商务白皮书2013》报告指出,在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多达39.40万个。“从阿里的数据来看,2014年的农产品零售卖家达到75万,同比增长近一倍。”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最终数据尚未最终确认,但几乎是成倍增长。

农户获得订单权和定价权

农产品零售卖家成倍增长,其中,不少是原来并不懂网络的农户。之所以触动他们,是因为电商让农产品能够摆脱原来的滞销困境。

四川某地枇杷协会的负责人坦言,过往但凡丰收季枇杷都会滞销,因为枇杷成熟后储存时间短,短时间找到销路难。

一直以来,农户的生产普遍较盲目、碎片化、低端,销路往往是最大难题。在汪向东看来,电商对农业的改变,一是突破市场局限,二是突破资源限制。

汪向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利用电商,农户突破本地市场的局限,让农户获得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通道的便利。

“电商让农户获得了订单权和定价权。”汪向东指出,原先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户在市场交易中间处于劣势,现在农民可以“直接网上做生意,直面市场、直接谈价、拿单。”

同时,电商让价格信息更加透明。比如,以前批发商收货,农民并不知道各中间环节、终端市场的价格,“通过电子商务则可以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价格,采购商想要骗并不容易,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汪向东指出。

实际上,此前更触动李世忠的是看到了批发商的高利润,“我们的批发价一斤不超过5元,而批发商在网上3斤可卖到99元的高价。”

电商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还能打破地方原有资源的局限。2015年春节前后,李世忠也在其网店中卖起周边产的其他品类水果。“通过网上获得订单,就地组织生产,进原料、设备、材料、配件等,可以建立起以市场订单为导向的一个全新产业链。”汪向东指出。“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案例被视为是电商改变资源局限的典型。刘鹏飞的老家江西宁都原是农业大县,孔明灯的制作拉动当地就业,并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能够更低成本地推广地方的特产,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在网上大量销售,进而引导本地的农业产业,向电商化和现代化进行转型升级。”京东集团农村电商战略合作负责人李贺明说。

专家:政府重在营造环境

不过,尚处起步的农业电商,也面临着物流、人才等诸多难题,国家政策的助推、政府做好公共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自2012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支持农产品流通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明确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

如今,国家对涉农电商更加重视。2月初,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炉,文件明确提及,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中,“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在上一年的文件中,仅要求“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此前,商务部已经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依托互联网,探讨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有地方商务局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进一步在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明确,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发展。

实际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电商、农产品电商的热情更加高涨。各地纷纷谋求在淘宝、1号店等电商平台上开辟地方特产馆,以及构建相应公共和基础设施,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农产品卖家的激增也侧面反映了政府助推的效果。“卖家大幅增加,这跟过去一年阿里在着重推农产品电商及各地政府的重视是有关系的。淘宝卖家整体增速比较缓慢,一年也就是10%~20%,而农产品卖家增速远远超出行业增速,去年增长近一倍。”陈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前述地方商务局人士也直言,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公共服务,搭建好公共设施平台,比如仓储设施、配送体系,因为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仓储设施及易残损等问题上。其他的一些事务,则需要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企业。

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应承担哪些具体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是营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相应支撑体系”,汪向东表示,软环境则包括“政策体系、法律保障和必要的监管服务”,以及做好产品的网络化、供应链、追溯体系等。

资本“抢食”千亿蛋糕

“从(成都)大邑县第一个京东帮开业以来,京东现在已经在四川二十多个县开了京东帮。县级服务中心也开了6家,覆盖了1000多个村子,招募了超过200多名推广员,并且还在以几天新开一家的速度拓展”,京东西南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去年底以来,在四川接连推出试点县、京东帮线下门店、县级服务中心,以及在贵州启动项目,京东在西南腹地频频“落子”农业电商。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大肆抢占农村电商市场。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入100亿发力农村电商,计划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农村服务站。

对于阿里旗下农产品电商的布局,陈亮介绍,目前包括特色中国、“村淘”等5方面内容。一是淘宝农业,指的是淘宝平台里面农产品的类目;二是特色中国,意在推动各地开地方馆,塑造地方品牌;三是“村淘”,前期以代卖、代购为主,“后期进而帮助村民卖农产品”;四是阿里巴巴旗下P2P平台,农产品批发业务;五是菜鸟物流提供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解决方案。

此外,苏宁等各路资本也早已瞄准农产品电商的蛋糕,纷纷抢滩市场。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但农产品电商网络交易额占比仍非常小,业内曾有预测不到1%。阿里巴巴的报告指出,2014年其市场容量或会突破1000亿元。同时,相比其他电商过度竞争的品类,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的利润目前尚非常可观。

市场容量巨大、利润率高,农产品电商自然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2012年以来,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企业龙头纷纷进军生鲜领域,农产品电商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由此,更多的社会资本、创业者,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纷纷入局这场农产品电商的盛宴。

李世忠这样的老农户从中看到更多商机,“未来打算卖雅安当地的其他特产”。但此时此刻,一些电商平台正为找到优质农产品和如何实现盈利而苦苦思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经记者谢振宇四川成都、雅安摄影报道 62岁的四川雅安农民李世忠,被称为“电商老人”,他将村里的猕猴桃从网上卖向全国。但至今,他仍对上网不熟络,不过他还想通过网店来卖更多当地特产,“相比传统走批发渠道,网上售出的价格都是翻倍,最终下来,每斤猕猴桃利润高出2~3元。” 李世忠的故事,仅是全国近百万农产品卖家的缩影之一。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仅阿里平台上,2013年农产品零售卖家为39.40万,2014年该数据为75万,几近翻番。阿里也曾预计,农产品电商2014年市场容量有望突破1000亿元。 这背后,不仅是农户通过互联网来拓展销路的热情,还有各路资本竞相争夺、抢占巨大潜力市场的渴求,乃至国家政策的助推,使得这场农产品电商的“盛宴”拉开大幕。 在颠覆了大多数行业之后,电商也正改变着最传统的农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看来,电商对农业的改变,一是突破市场局限,二是突破资源限制。 农产品电商卖家成倍增长 雅安名山区,以蒙顶山的绿茶闻名遐迩。虽距离蒙顶山核心茶区仅数公里,但李世忠所在的建山乡飞水村却主产猕猴桃。综合来看,产猕猴桃优于产茶,遂成为村里多年来的主要收入来源。 曾任职村支书数十年,李世忠现任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村里的猕猴桃,不仅好卖,且利润更高。 截至去年12月初销售的20万斤猕猴桃中,线上占约四分之一。比传统批发渠道销售,电商平台上价格都是翻倍,且每斤利润高出2~3元。 惊人的销售速度更让他记忆深刻。“48小时销售过7万元,最终卖出6103斤,进账115354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世忠回忆去年9月的“触电”经历。 网上销售激增,因李世忠参与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方举办的两次“电商扶贫”活动。 活动实际效果超出预期。“两次实践下来,我们觉得,电子商务能在今后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称。“广大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都比较差,货品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比较高,通过电子商务来整合,能解决原来的短板。”刘文奎说。除了线上的推广,基金会还帮助农户对猕猴桃进行统一包装、品牌塑造等。 农业电商的“春风”正吹拂着更多“老农人”。与李世忠一样,紧邻雅安的眉山仁寿县的唐红也很快见识到了电商的“威力”。2015年2月3日,这位仁寿河口不知火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天每天都卖几千斤”,参与某知名电商平台上的“仁寿特产馆”活动,直接拉动了销售。 像他们这样以前仅靠传统渠道的“老农人”,转而到网上销售农产品,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标签——“农产品卖家”。如今,这一人群总数已达近百万级。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阿里研究院如是形容2012年、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去年初发布的《阿里农村电子商务白皮书2013》报告指出,在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多达39.40万个。“从阿里的数据来看,2014年的农产品零售卖家达到75万,同比增长近一倍。”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最终数据尚未最终确认,但几乎是成倍增长。 农户获得订单权和定价权 农产品零售卖家成倍增长,其中,不少是原来并不懂网络的农户。之所以触动他们,是因为电商让农产品能够摆脱原来的滞销困境。 四川某地枇杷协会的负责人坦言,过往但凡丰收季枇杷都会滞销,因为枇杷成熟后储存时间短,短时间找到销路难。 一直以来,农户的生产普遍较盲目、碎片化、低端,销路往往是最大难题。在汪向东看来,电商对农业的改变,一是突破市场局限,二是突破资源限制。 汪向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利用电商,农户突破本地市场的局限,让农户获得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通道的便利。 “电商让农户获得了订单权和定价权。”汪向东指出,原先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户在市场交易中间处于劣势,现在农民可以“直接网上做生意,直面市场、直接谈价、拿单。” 同时,电商让价格信息更加透明。比如,以前批发商收货,农民并不知道各中间环节、终端市场的价格,“通过电子商务则可以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价格,采购商想要骗并不容易,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汪向东指出。 实际上,此前更触动李世忠的是看到了批发商的高利润,“我们的批发价一斤不超过5元,而批发商在网上3斤可卖到99元的高价。” 电商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还能打破地方原有资源的局限。2015年春节前后,李世忠也在其网店中卖起周边产的其他品类水果。“通过网上获得订单,就地组织生产,进原料、设备、材料、配件等,可以建立起以市场订单为导向的一个全新产业链。”汪向东指出。“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案例被视为是电商改变资源局限的典型。刘鹏飞的老家江西宁都原是农业大县,孔明灯的制作拉动当地就业,并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通过电商平台,能够更低成本地推广地方的特产,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在网上大量销售,进而引导本地的农业产业,向电商化和现代化进行转型升级。”京东集团农村电商战略合作负责人李贺明说。 专家:政府重在营造环境 不过,尚处起步的农业电商,也面临着物流、人才等诸多难题,国家政策的助推、政府做好公共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自2012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支持农产品流通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明确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 如今,国家对涉农电商更加重视。2月初,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出炉,文件明确提及,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中,“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在上一年的文件中,仅要求“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此前,商务部已经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依托互联网,探讨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有地方商务局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进一步在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明确,将加速农村电商的发展。 实际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电商、农产品电商的热情更加高涨。各地纷纷谋求在淘宝、1号店等电商平台上开辟地方特产馆,以及构建相应公共和基础设施,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农产品卖家的激增也侧面反映了政府助推的效果。“卖家大幅增加,这跟过去一年阿里在着重推农产品电商及各地政府的重视是有关系的。淘宝卖家整体增速比较缓慢,一年也就是10%~20%,而农产品卖家增速远远超出行业增速,去年增长近一倍。”陈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前述地方商务局人士也直言,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公共服务,搭建好公共设施平台,比如仓储设施、配送体系,因为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仓储设施及易残损等问题上。其他的一些事务,则需要更多地交给市场主体——企业。 政府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应承担哪些具体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是营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相应支撑体系”,汪向东表示,软环境则包括“政策体系、法律保障和必要的监管服务”,以及做好产品的网络化、供应链、追溯体系等。 资本“抢食”千亿蛋糕 “从(成都)大邑县第一个京东帮开业以来,京东现在已经在四川二十多个县开了京东帮。县级服务中心也开了6家,覆盖了1000多个村子,招募了超过200多名推广员,并且还在以几天新开一家的速度拓展”,京东西南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去年底以来,在四川接连推出试点县、京东帮线下门店、县级服务中心,以及在贵州启动项目,京东在西南腹地频频“落子”农业电商。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大肆抢占农村电商市场。阿里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入100亿发力农村电商,计划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农村服务站。 对于阿里旗下农产品电商的布局,陈亮介绍,目前包括特色中国、“村淘”等5方面内容。一是淘宝农业,指的是淘宝平台里面农产品的类目;二是特色中国,意在推动各地开地方馆,塑造地方品牌;三是“村淘”,前期以代卖、代购为主,“后期进而帮助村民卖农产品”;四是阿里巴巴旗下P2P平台,农产品批发业务;五是菜鸟物流提供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解决方案。 此外,苏宁等各路资本也早已瞄准农产品电商的蛋糕,纷纷抢滩市场。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但农产品电商网络交易额占比仍非常小,业内曾有预测不到1%。阿里巴巴的报告指出,2014年其市场容量或会突破1000亿元。同时,相比其他电商过度竞争的品类,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的利润目前尚非常可观。 市场容量巨大、利润率高,农产品电商自然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2012年以来,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企业龙头纷纷进军生鲜领域,农产品电商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由此,更多的社会资本、创业者,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纷纷入局这场农产品电商的盛宴。 李世忠这样的老农户从中看到更多商机,“未来打算卖雅安当地的其他特产”。但此时此刻,一些电商平台正为找到优质农产品和如何实现盈利而苦苦思索。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