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上海大自鸣钟 留下时间的形状

2015-02-25 00:43:24

小时候,家住在“大自鸣钟”。严格来说,“大自鸣钟”不能算是路名,这座早在我出生前就被拆除的钟塔,因其每隔一刻钟就自动报时而得名。钟塔虽然被拆了,但“大自鸣钟”作为老上海的记忆被保留了下来。

◎孙嘉夏

如果时间最终也能显出形迹,那一定会是空间的形状。

小时候,家住在“大自鸣钟”。严格来说,“大自鸣钟”不能算是路名,这座早在我出生前就被拆除的钟塔,因其每隔一刻钟就自动报时而得名。钟塔虽然被拆了,但“大自鸣钟”作为老上海的记忆被保留了下来。

作为沪西地区商业集中的闹市,“大自鸣钟”的范围西至我的“根据地”常德路、西康路,南至安远路,东至如今的陕西北路,其间又蔓延而生出无数条弄堂、支弄,蜿蜒交错。弄堂之外,夹杂着若干纺织厂、学校、棚户区,和一片一片的店铺。

记忆中居住的街角,正是一条主干道热闹马路的中段,两侧延伸出连块儿的弄堂。家对面开了一家卖面、年糕之类食物的小店,现在想来,应该还搭卖豆制品。小店以块块红色的长条木板为门,早晨把木块卸下,就算是开门了。门内是长条的柜台,一个中年男人整日斜着身子坐在柜台后面。看上去总觉得生意冷清,似乎除了自家姆妈会去买三两面,就再无人光顾,但其实生意应是够做的。

那时候生活也慢,大家也就如此过,并不刻意求取,不像现在这样急促,总觉得匆匆。街角的面食店看着都是做些小生意,时有时无的,但并不见人家关门大吉,中年男人仍旧终日斜坐在柜台后的躺椅上,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家门口的转角处是一家食品店,店员同样是悠闲的,怀抱着双手站在柜台后面,笑眯眯地看着挑选糖果的孩子,传播着邻里流长,也承担着公用电话的重担。更多的时候,店员大概也是和面食店的男子一样,看着街上走过的车辆行人。

在这里,时间呈现着自然而缓慢的生长状态,店员们安然自得地看着街角的孩子长大、搬家离开、终日辛苦的父母们渐渐老去,不再有三班倒的辛劳工作,渐渐也不再上班,开始为孙子辈而操劳。

街对面的面食店似乎总是有着静止的红色门面,隔壁大马路的喧嚷好像从未曾浸入这小小的店铺。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热火劲,不惹尘埃,季节转换、细水长流,门开门闭,矜持得很。

后来,街角情形大变,究竟是什么时候变的已想不起来。总之,纺织厂消失了,小学门口坑坑洼洼的泥土变成了明亮的柏油路。再然后,面食店不知在哪一天也在此起彼伏的施工间隐匿了,中年男子再不见踪影。

这时间最终没有细水长流,我们也都学会了“曲终人散”这个词。

几年之后,我曾再一次回到街角。这里有了一个被称为亚新生活广场的大型建筑,门口有着大型的充气卡通玩偶,取代柜台后的中年男子,招揽顾客。沿着广场展开,是新开的店铺和新式的住宅小区,刘翔也在附近置业,房价已经涨到了4万余元/平方米。

高耸的建筑为城市画下新的天际线,平缓的楼房渺不可见。嶙峋、尖锐的楼房参差入天空,这是时间迸裂的外壳,带着强大、裂变的力量,冲刷而过,改变一切,原先平和、安静的形迹已无影无踪。

现代人的面容、姿态,在这湍急的时间中,已无从寻找古典的样貌,但时间不会停止,演变也不会停止。

只是那一天,我们站在曾经的街角,太阳明晃晃的,时间流淌,这情景,真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