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低油价下“石化三雄”不再淡定:捂紧腰包细算“柴米油盐”

2015-02-11 01:23:30

尽管原油价格短期内出现反弹,但供大于需的基本面使得油价缺乏继续冲高的能力。如何应对油气不景气周期的“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半年前还在1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如今已跌落至不足60美元。尽管短期内出现反弹,但供大于需的基本面使得油价缺乏继续冲高的能力。如何应对油气不景气周期的“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在昨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保障能源安全,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密切跟踪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趋利避害,加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推进能源价格、石油天然气体制等改革,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

接下来,“三桶油”该如何应对?中国的海外油气投资收益将有怎样的变化?新兴产油国收入减少是否会阻碍中国的基建出海?天然气还能不能涨价?本期的“油价新常态”专题将为您探寻谜底。

在油价暴跌期间,从包括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在内的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到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纷纷进行了裁员,少则数千多则近万。

作为我国央企的“三桶油”,其抗压能力令人瞩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发布报告称,尽管油价暴跌令全球诸多石油巨头遭遇巨亏,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能够扛住原油暴跌。

虽然油价在近期有所反弹,但主流观点认为,供大于需的基本面将使得今年的油价徘徊于低位。如何应对低油价挑战,成为“三桶油”在2015年首要的课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开源节流,注重效益,改革创新”等词语,成为了“三桶油”2015年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

从增量到保效益/

原油价格下跌,首先承压的是成本高企的上游开采业务,这从我国最大油田大庆油田身上便可窥见一斑。今年初,新华社发出消息,中国石油大庆油田2015年计划减产150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调减至3200万吨,年均减产逾130万吨。在此之前,大庆油田已经连续12年稳产于4000万吨。

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永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仅是大庆油田,我国开发较早的胜利、辽河等油田,开采峰值均已过去,出现含水率占比上升 (综合含水率大多超过85%甚至达90%)、稳产难度大等情况,整体产量未来将逐步递减。

中石化首次提出不以追求产量为原则来组织油田开发生产,按油价波动弹性来安排产量。“以效益安排生产经营,以效益决策投资发展,以效益论英雄成为油田版块最显著的新常态。”

中石化胜利油田在2月初刚开完的职代会上宣称,2015年油田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低油价,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中石油系统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低油价的冲击下,今年以来,大部分油田的主要目标都从增产量转为保效益。”对此,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认为,“‘三桶油’以前的保供思维很重,在低油价的冲击下,现在的思维更加市场化,更加关注公司的实际效益,规模将不再是核心要素。”

上游油田的开采是 “三桶油”业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实际上,上游开采从增量向保证效益的转变,也是三家公司在2015年共有的发展新思路,而缩减开支,则成为了保证效益的重要途径。

大幅缩减运营成本/

梳理 “三桶油”2014年的工作综述及2015年的工作报告,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词语成为了他们共同提出的重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中石油、中石化在上游的投资将大幅缩减,预计缩减投资额在2000亿元左右。

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在集团2015年度会议上表示,“2014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集团公司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全力优化生产运行,强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措施落实,取得了好于预期的经营业绩。”

中海油集团下属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日前公布了其2015年战略展望,2015年计划资本支出约为700亿~800亿元,较2014年预计实现的资本支出降低26%~35%,为近三年来最低。

实际上,为了实现近年来的发展目标,中海油在过去数年一直维持庞大的资本开支战略。2014年,公司的资本支出高达1083亿元,相比2013年的924亿元上升17%。“2015年在低油价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将维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对资本开支计划作出相应调整。”中海油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在战略展望会上表示。

巴克莱银行石油天然气分析师SomshankarSinha称:“中海油削减的资本支出远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在李莉看来,油价的迅速下跌,使得此前在海上勘探扩张迅猛的中海油收入大幅减少,为了现金流需要不得不缩减支出。

“实际上不仅是三桶油,全球的石油公司都在减少支出。”厦门大学能源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道,“石油企业面对油价的迅速下滑并没有太多办法,减少开支是重要应对手段。”

多元化发展缓解压力/

尽管在缩减支出上的成绩颇为亮眼,但作为以上游为主的企业,中海油仍然一直努力在中下游进行开拓。随着数千万吨炼化能力投产,中海油亦开始在成品油销售的下游布局。

“应对经济寒冬,上游板块要储存足够“脂肪”,培育跨油价周期的生存能力;中海油突围市场困局,中下游板块仍要找寻新的效益增长点。炼化与销售板块亟须突破终端瓶颈,找到批零平衡点,追求效益最大化。”中海油的2014年工作综述中表示。

多元化发展、改革创新等目标,成为“三桶油”在低油价下新年工作的共识。李莉认为,油价的暴跌对于石油企业的上游影响最大,而像中石化这种在各个板块都较为均衡的多元化企业,受损相对较少。

“认识低油价、适应低油价”与“从资源环境约束上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被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视为当前中石化的两个关键点。他认为,未来中石化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靠规模扩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靠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二是从“石油+化工”的大产业结构转向“能源+材料”的大产业结构;三是从主要靠加工制造创造价值转向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服务增加价值。

“傅成玉的眼光放得比较长远,且中石化也传递出很强的改革决心与魄力。”李莉评价称。

相比低油价下中海油向下游的突围与中石化的转型发展,中石油则较为低调。周吉平在中石油的2015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中石油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完善工效挂钩等政策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效益;并且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理顺内部市场价格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推进业务重组。

李莉认为,对于中石油来说,经济方面的增长并不一定是公司最主要考虑的东西,平稳发展可能是大方向。“中石油一向稳扎稳打,对应低油价时相对保守也不足为奇。”

《《《

海外收购

油企海外收购“变盘”:央企中场休息 民资接力登场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尽管2014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了1.3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约10%,但去年我国在海外的油气投资反而出现了大幅下滑。作为投资海外油气资产的主力军,“三桶油”全年新项目收购金额不足30亿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了90%。

相反,去年民企海外投资表现得更加活跃,意向投资额较2013年增长超一倍,达到22亿美元。业内分析认为,央企在去年经历了海外资产发展战略的调整,今年无论央企还是民企,都将迎来低油价之后的抄底收购,其中民企海外投资将尤其活跃。

央企大幅放缓收购步伐

经历了前几年的并购高峰之后,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的暴跌并没有让“三桶油”立即抄底,它们在2014年的海外投资更加谨慎。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 《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去年“三桶油”海外项目收购金额不到30亿美元,相比2013年暴跌了90%。

业内分析认为,“三桶油”步伐放缓主要是对海外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考虑,“三桶油”从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海外资产的效益。在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2015年工作会上,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亦提出要求,中石油需要看到国际能源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低油价导致海外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等新挑战,应持续优化海外资源配置和资产布局,不断提高海外业务抗风险能力。

油价暴跌对其之前收购的海外项目影响,“三桶油”并没有公布太多数据。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当前的低油价对于“三桶油”之前收购的资产只是一个短期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油价仍然在低位保持很长时间,其收益可能会比预期低很多。

在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看来,“三桶油”在去年海外投资速度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前几年快速扩张海外业务,收购的海外资产已经较多,需要一定的消化与整合;另外,因为“三桶油”的海外投资一般数额较大,收购需要一定的准备与时机,面对原油价格暴跌并不一定能立即做出反应。”

尽管去年“三桶油”的收购步伐放缓,但得益于前几年的大幅收购、扩张,“三桶油”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仍然增幅可观。2013年中国石化收购尼日利亚、北海和埃及等在产项目后,其油气权益产量首次超过3000万吨;而发展报告预估2014年中石化的海外权益产量将超过4000万吨,增幅超过30%。

中海油亦保持了高速增长。在2013年收购尼克森之后,其油气权益产量增长接近1倍,达到1800万吨,今年其海外产量则超过2200万吨,增速超过20%。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占比最大的中石油增速放缓较为明显。2014年中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接近6000万吨,但是增长几近于无:在2013年,中石油的海外油气产量由5200万吨增长至5800万吨,增幅达到了11.5%。

2015年海外抄底将增多

尽管其他民企总的海外权益产量不足1000万吨,但在2014年的海外油气并购上表现相当活跃。早在油价下跌之前,民企便已经开展收购。2013年,中国民企在海外油气投资便达到了10亿美元,而去年这一投资额度达到了22亿美元。

今年以来,则有正和股份、风范股份、金叶珠宝、亚星化学、广汇能源、海默科技等上市公司宣布涉足海外油气业务。其中,宝莫股份以不超过人民币1.2亿元的出资形式购得加拿大锐利能源公司51%的股权;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4.41亿美元现金收购澳大利亚洛克石油有限公司等。

林伯强认为,民企之所以在海外进行油气投资,主要是因为油气产业在国内相对垄断,投资机会较少,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前景也不如国外。

李莉则对民企的海外投资表示出担忧,“许多主营业务并非能源的民企投资油气是想要多元化发展,但最终收益并不一定会像他们预估的一样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去年民企投资的海外油气项目中,有6个都选在了北美地区。“民企更加偏好风险较小的项目。相较于中东、俄罗斯等地区,北美的商业环境较好,政治环境也相对安全,总体风险较低。”林伯强解释。

李莉认为,民企在资金上的限制也使得其更加偏好美国、加拿大的项目:“北美市场更多是私人的分散型小市场,民企资金有限,只能更多的投资北美的小项目。”

“油价目前仍然在低位,无论央企还是民企,今年会出现更多抄底投资。”林伯强分析,“在国内油气产业垄断放开之前,想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只能去海外投资。”

《《《

炼化行业

油价止跌炼化受益更多成品油将出口

每经记者 师烨东 发自北京

此前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让本就过剩的炼化油市场损失惨重,很多资金压力较大的地方炼厂开始停产避损。

最近几天忽然快速反弹的原油价格使得国内炼化企业汽柴油出厂价格飞速上涨,一些地方炼厂的炼油利润在短期内大幅度攀升,炼油业务迅速扭亏。

尽管油价反弹带来利好,但炼化企业仍面临产能过剩难题。业内分析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若未来油价长期保持在低位,对于炼化企业来说会是长期利好。国内成品油的过剩状态,则会促使更多成品油出口国外。

油价反弹炼化企业利润回升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暴跌,国内石油化工行业惨遭重创,炼油企业成本高位运行,而产出收入却在不断缩减,导致炼油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均大幅上升。

资金紧张的地方炼厂受损严重。中宇资讯数据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旬,地炼产能占全国70%以上的山东地方炼厂,加工胜利原油的平均利润为-24.58元/吨,其中12月中旬地炼加工胜利原油的亏损额度最大达665元/吨,而加工M100燃料油的平均亏损为664元/吨。

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告诉记者,对于炼化企业来说,油价下跌而导致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料与产出之间存在45天左右的时间差。“目前国内用来炼化的原油中,超过60%来自于进口,进口原油中50%又来自于中东。在油价下跌的过程中,原油运送到企业,价格便已经比购买时降低,企业炼化后相应的出售价格则会更低,因此在油价下跌的过程中,炼化企业便一直亏损。”

近期原油价格的反弹,则使不少企业迅速扭亏为盈,一些加工胜利原油的山东地炼炼油利润甚至大幅度攀升了1270元/吨。中宇资讯分析师马燕告诉记者,受原油价格反弹影响,各炼厂大幅推涨汽柴油价格。截至2月4日,山东地炼加工胜利原油的炼油利润从亏损提升至每吨盈利562元。此外,尽管加工M100燃料油的炼油利润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但也提高了335元/吨。

成品油将更多用于出口

“中长期来看,若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位,会为石油企业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动力。”马燕分析,“首先,炼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其次低油价可以刺激了下游的消费水平,进而增大需求,反过来推升行业的发展。”

李莉亦认为,只要油价相对平稳,炼化企业就能拿到较为稳固的利润;若油价保持上涨态势,炼化企业将迎来利润丰厚的时期。

随着油价短期上涨,炼化企业扭亏为盈,但是目前炼化企业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威胁。中宇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国内炼化产能开始加速扩张,其中2013年为6.68亿吨,同比增长22%;2014年达到7.32亿吨,比上年增加6400万吨。

产能扩张导致了目前的过剩状态。“2014年开始,国内炼油产能过剩明显,近两年地炼的开工率一直都在40%以下低位”。安迅思高级分析师张叶青说道。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徐莹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对石油消费拉动减弱,石油需求将保持2%~3%低速增长,成品油消费将由过去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转变为低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新常态。成品油的出口,尤其是国内过剩严重的柴油出口将逐渐呈现常态化和规模化。

中石化在今年的成品油出口配额已提升至1200万吨左右,相较去年大幅增加了20%。在马燕看来,我国石化企业面对国内供应增加、市场有限的局面,纷纷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依靠着性价比的优势,也能让国内炼化企业的成品油越来越多走出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