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甘肃旅游业囧状:资源富集度全国前五 收入排名倒数

2014-12-30 00:52:44

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而开发利用程度却处于全国倒数。2013年旅游收入仅620亿元,不及邻省陕西的30%,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倒数。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毕华章 发自兰州    

每经记者 毕华章 发自兰州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全国60个样本城市游客满意度得分和排名中,兰州位于倒数第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在2013年四季度和全年、2012年四季度排名中,兰州均居第59名,距垫底仅一步之遥。

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多次徘徊在这一榜单的末尾,这或许为甘肃全省旅游现状做了一个注脚。记者调查发现,坐拥敦煌石窟、鸣沙山等众多宝贵旅游资源的甘肃,旅游产业却面临资源挖掘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体制机制束缚等多重困境。

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而开发利用程度却处于全国倒数。2013年旅游收入仅620亿元,不及邻省陕西的30%,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倒数。

37%4A景区道路未达二级标准

“陡崖凌空,景象万千,峰回路转,步移景变……”——这些令人沉醉的辞藻描述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其因《神话》等影视剧的拍摄而知名度渐增。

风景虽美,但若要一览胜景,却并非易事。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距兰州市130公里,距白银市和景泰县城将近70公里。从兰州出发,乘坐大巴至景泰县城需3个小时,而后从景泰县城乘坐每天限时两趟的班车经1.5小时抵达龙湾村,再从村里租车,约七八公里路程方可抵达黄河石林。

“现在是淡季,从村里雇车费用一般是100元。”从车站去景泰县城的出租车上,司机介绍,仅此一项便是景区40元门票的2.5倍。交通不便导致“旅长游短”使得游客兴致大打折扣的现象并非孤例。与外省区相比,甘肃省旅游交通的瓶颈制约还很突出。

记者获悉,目前甘肃只开通了兰州至中国台北、新加坡的海外航线,其他海外航线主要依靠旅行社包机直飞。这不仅导致旅行社负担重,航班也不固定,影响入境市场开发。而国内航线竞争性不强,航班少、价格高,加之兰州与其他省会城市航班直飞航班较少,也影响了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即便是运量巨大的铁路,在旺季时也存在运力不足、预留卧铺少,旅行社一票难求的矛盾。

记者从甘肃省旅游局获悉,全省一半县区还没有连通高速公路,通往景区的道路路况更差。按照通往景区道路二级标准,甘肃省3A级以上景区中有43家不达标,占38%;4A级景区中有21家不达标,占37%。

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2013年甘肃省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20亿元。不过,同处西北的陕西2013年接待游客2.85亿人次,收入2135亿元;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贵州2013年接待游客2.67亿人次,收入2370亿元,均比甘肃高出2至3倍。甘肃旅游产业严重滞后的现状与其资源禀赋极不匹配。

据了解,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前五,而开发利用程度却处于全国后位。景区普遍规模小,容纳游客少,接待能力低,游客逗留时间短,平均花费少。多数景区处于传统的自然发展状态,景区产品大都是单一游览观光的初级开发状态。

即便是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崆峒山等知名景区,也没有开发出有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既无法与周边的宁夏沙坡头相比,亦无法与丽江、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等能吸引游客2~3天,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的大景区相比。

“甘肃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游客参与性欠缺,资源整合和空间整合不足,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力度不够,景区的对外影响力和游客认可度不高。”甘肃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蓉分析说。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郭晓东教授表示,“这与宣传不足有关,另外就是经济不发达,对旅游投入不足。”其指出,受资金制约,目前甘肃旅游景区购物、居住、交通等开发水平都较低。

关于资金问题,黄河石林景区的建设或可提供参考。白银市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黄河石林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世界银行项目贷款来发展,并由景区和甘肃省发改委直接对接,因此黄河石林并不归属白银市旅游局管理。

此外,从明年起的三年内,甘肃省每年将会安排1亿元旅游发展资金。

多头管理致旅游部门弱势

与上述两大短板相比,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显得更加迫切。

甘肃省旅游景区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行业壁垒等众多问题。目前甘肃省有35处省级以上的景区资源隶属省直部门,知名景区如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7个文物类景区直属省文物部门管理;兴隆山、冶力关等23个自然类资源直属省林业部门管理;还有5个景区分属水利、农垦部门管理;麦积山景区则属于文物、林业两个省级部门管理。这导致各市州无力统筹辖区资源,难以整合开发利用,景区缺乏有效转化旅游资源的机制。

甘肃目前没有一家景区具备对区域内资源整合配置的权力,景区管理单位目前仅是业务部门,对景区内的资源不具备整合开发利用的权责。景区管理单位没有在较大区域内盘活资产、招商引资、融资开发的条件,无法承担整合景区资源、统筹规划开发的重任,这是景区和甘肃旅游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而旅游与相关产业亦同样缺乏融合机制。甘肃省文化、林业、交通、水利、建设、农牧等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而旅游部门作为弱势部门,在很多方面难以协调,旅游与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到资源融合、规划融合等,未形成各部门共同发展旅游的合力。

这一状况已经引起甘肃省有关部门的重视。该省日前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整合景区内林业、水利、文物等各类资源,各部门之间强化协调配合。据了解,目前嘉峪关、酒泉与金昌的联动宣传推广已经实施;兰州、天水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一批县区设置了文化旅游局,从体制上促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

《《《

相关链接

甘肃旅游“破局策”:规划20个大景区建多元投融资机制

每经记者 毕华章 发自兰州

近日,甘肃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20个大景区,年接待游客数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00亿元。并使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5%,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然而,去年甘肃仅实现旅游收入620亿元,今年预计将增加25%至775亿元左右,要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意味在接下来的6年内扩容3倍。甘肃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组建大景区管委会

《意见》提出,到2017年,甘肃省初步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等8个大景区;到2020年,建成大云寺-王母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12个大景区。

“甘肃是一个狭长的区域,不能像其他省份那样组织环线游,只能发散性地向周边辐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资源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郭晓东教授称,大景区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短板。

甘肃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甘肃旅游业存在游客参与性项目少、景区规模不大、游客承载力有限的问题,大景区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和突出的品牌效应,解决了甘肃旅游小、散、弱的格局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可解决“旅长游短”的问题。

针对体制机制不畅的“顽疾”,甘肃省旅游业将组建大景区管委会。按照《意见》,甘肃将以规划的20个大景区为重点,各市州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组建景区管委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

拟引入战略投资商和社会资金

台子搭好后,谁来“唱戏”?

记者从甘肃省旅游局获悉,目前该省规模较大的282家景区 (多数是A级景区)中,215家属于政府和部门管理,占比逾四分之三。这些景区属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难以成为市场主体,客观上不具备市场化运营的动力,主观上亦无做大做强景区和旅游产业的积极性。景区建设也缺乏旅游投融资实体。

对此,《意见》提出,要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除发挥现有投融资功能外,也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和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开发旅游景区的发展格局。

不过,由于各景区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体制,大多数投资商望而却步,目前甘肃省还没有一处由外来企业进行整体包装开发的景区。金蓉认为:“相关部门应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的门槛,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当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便吸引大宗社会资本。”

推进敦煌旅游综改试验区

甘肃旅游全盘部署之际,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排头兵”敦煌成为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敦煌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今年又被列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城市。

作为甘肃省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敦煌将享受到一系列政策支持。比如《意见》提出,要支持敦煌开展低空飞行等特许旅游经营项目。“敦煌具有开发低空跳伞、低空摄影等项目的天气和地域条件,这极大地拓展了游客的参与性。”金蓉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