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不惧小但求美 华夏之星的小企业成长术

2014-12-02 00:51:37

对许多中国的小企业而言,如何采取集中战术,将有限的资源与能量聚焦在一个小众市场以获取成功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发现,在刚刚结束的华夏之星第四届小企业菁英训练营中,就不乏一些“小而美”的小企业范本——独辟蹊径、精准定位、深耕细作,成为了这些企业成功的共性所在。

独辟蹊径——极致产品服务小众

十年前,在北京从事IT行业的窦凯回到了家乡河北定州——一个距离保定还有60公里的县级市,打算“做点什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在寻觅了一阵后,没有选择大众喜欢的流行品类,而是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有点冷门的方向——通过网络销售武术器材。“我们保定和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定州聚集着很多生产太极、武术设备和服饰的企业,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不愁没货源。”

起步之初,窦凯也曾经历过一些窘境,但很快由于讲诚信、不押款,在业内做起了口碑。生意壮大之后,他一直执着地坚持在武术体育器材的行当里打拼,并不断在此基础上延长自己的产品线,为更多的小众族群提供优质产品。

窦凯这样的 “独辟蹊径”之路在华夏之星的小企业主中并不是特例。厦门中恒信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吕锦松也是这样一个“一门心思服务小众市场”的人。从2001年合作创业做空气净化工程开始,他想的就是“怎么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遭遇了因为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经营思路带来的缺乏核心业务的被动局面。最终他选择重返“空气净化”之路。而且,他不但不走“多元化”,还把业务切到了更细的市场上——面向医疗、生化、制药等行业提供“超净化”的装备。

精准定位——“高冷”技术也能市场化

在吕锦松走上 “空气净化”之路差不多的时间,大连医科大学教授隋鸿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塑化研究机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生物塑化”用今天的流行词来讲可谓是极其 “高冷”的行业,“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把人体从福尔马林中解救出来,搬进博物馆和科技馆。”隋鸿锦说。

在大学埋头做了多年研究的隋鸿锦决定创业,原因一方面是不想让国外公司一直把持着这一领域,赚中国人的钱;更重要的是生物塑化技术在高校里研究了十几年,影响力却很小。“这么一项对社会有益的技术,只有得到普及才有力量。生物塑化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造福更多的人。”

如此“高冷”神秘的行业,乍一进入市场,隋鸿锦遭遇过不解、冷遇、甚至诋毁与攻击。但多年来,生物塑化技术市场化这个“最初的梦想”从未改变。“这个时间也许漫长,但我一直很有信心,正确的东西只要给它时间,一定会得到回报。”

深耕细作——坚持追求“小而美”

如今,隋鸿锦的大连鸿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年均营业额6000万以上的小企业佼佼者。通过自主研发的生物塑化技术加工处理的各类动物、人体标本在各大博物馆、科技展受到成年人和小朋友的一致欢迎,通过这些标本,更多普通人与生物塑化这项冷僻的技术产生了联系。“再冷僻的技术也能开发出自己的一片市场。”隋鸿锦说。

而窦凯的“山人运动”如今在淘宝日销售量超过2000单。几年前他还将经营触角前移,通过参股方式与一些大体量的生产厂家达成合作,参与进武术设备的制作以及标准化制定环节,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做的是一个小众领域,但却要做成行业的标准。

对于企业体量与质量的平衡,在吕锦松的身上似乎有更加鲜明地体现。吕锦松的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员工有限,遇到无法完成的订单,他绝对不会像很多小企业那样为了多赚钱 “勉强为之”。“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情,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到完美。”

曾几何时,窦凯、隋鸿锦和吕锦松都觉得自己是行业中的“独行者”,但是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想过转行。“如果在这个行业遇到问题就转行,到了另一个领域,问题同样存在。”隋鸿锦说。

对窦凯而言,华夏之星这个平台的“滋养”,让他更坚定了走一条“小而美”发展之路的决心,“生意做大了,很多时候都在想要不要扩大规模,要不要多种经营,但来了华夏之星之后,我发现有很多执着一个很小的行业并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的企业,这种平和的态度,执着的追求,让我非常受益。”

不惧小,但求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忘初心的表现。在面对商场上无尽竞争、纷扰、诱惑的同时,能准确定位自己、守住底线,发挥所长,不贪心不迷茫,不求快求大,但求精求美,谁敢说这样的小企业不值得称道?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