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今纶:新闻专业就业难 其实是个新时代

证券时报 2014-11-26 16:00:37

新闻专业就业率低对于毕业生而言是一个悲剧,但是站在媒体更迭的角度看,只能算是一个进步现象的副作用。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就业率低的专业,同时还点名各地就业率低专业榜单,广东被“亮红牌”的专业除了冷门的治安、考古外,新闻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同样上榜。

新闻专业居然上了“就业率低专业榜单”,乍一看,笔者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观察周边的环境也就觉得其实应该在意料之中。此前的多年是门户网站以及纸媒、电视台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兵强马壮,还要不断招兵买马是一些强势媒体的常态,因此,新闻专业曾是令人眼红的热门专业。不过,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正在瓦解这一曾经强大的传统媒体城墙,更要命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在内容的深度上也确实有收缩的趋势。

互联网时代,受众格外挑剔,没人愿意看水货内容,要么你让我愉悦,要么你让我感受强大的刺激(正面、负面的都可以),但是要是在垃圾广告的包裹中,媒体人端出的居然是一盘自己都不满意的夹生饭。呵呵,你还指望广告商买单吗?当然,也不仅仅是内容的问题,内容的问题折射的只是互联网思维贫瘠的一个侧面。

还有一个渠道的问题,毫不客气地说,传统媒体的渠道在经历快速贬值之后,还在持续贬值,即使你的内容做得好,版式做得上佳也无法避免这种命运,因为人家玩的就是移动终端。微博不行了,微信又来了,受众接受的信息量比以前更大,方式更便捷,只不过,这一切和传统媒体没什么关系,他们只能作为一个基础的内容供给商,获得一块极小的蛋糕。蛋糕既然很小,就不要招新人,甚至该裁员就裁员,该减支就减支,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指望传统媒体能提供多少新闻工作的岗位呢?人家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不过,惨淡只属于传统媒体,我对新闻的未来反而是看好的。只是玩法变了,渠道变了,大家玩的是细分,是专业,是垂直,是不追求规模——这个听起来很牛吧。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给自己打工,就靠一张嘴,每周给大家讲一些道理,养活一个公司。高晓松的“晓说”也一顿大侃,网络点击率一路飙升。“凯叔讲故事”的王凯,就讲几个童话故事,居然比他之前在央视还红。世界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了,一个小团队的收益、知名度超过一个报社的时代开始了。

这些公司当然也吸收了不少人就业,部分岗位就需要用到新闻专业知识,只是目前的量还不够大。等更多的人回过神来,通过自媒体开始成为高品质的红酒评鉴报、跑步指南电视台,又或者是老年健康电台的时候,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将拥有更多更灵活的就业渠道。在目前这个传统媒体衰微,自媒体还没有大规模集体上位的时机,新闻系的毕业生注定尴尬。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谓的新闻系毕业生都能在新媒体时代找到和专业对口的饭碗,因为教给他们那些专业知识的人已经过时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讲义,作为新闻系的老师甚至不太懂微博、微信,即使开通了,也没有认真研究,更谈不上和学生交流传播技巧。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呵呵,哪个老板敢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系毕业生?站在老板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想进和媒体沾边的单位或者公司,毕业生应该有基本的互联网思维,要会玩新媒体,最好是个网络达人,粉丝越多越好。如果粉丝多到一定程度,其实你已经不需要给人打工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说,新闻专业就业率低对于毕业生而言是一个悲剧,但是站在媒体更迭的角度看,只能算是一个进步现象的副作用。怨天尤人没什么意义,何况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新闻系毕业生要做的是先找一份工作做着,如果以后还想在新闻行业发展,抓紧时间学点靠谱的东西吧。你们其实有机会站在一个行业大发展的风口上,关键是,你不要走错了方向。 (作者系广州政经评论人士)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