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木木:“物质决定意识”的另类解读

证券时报 2014-10-15 16:55:46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应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吧。多年累积下来,似乎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位死士,立志报仇雪恨。他的仇家听到了,大为惶恐,寝食难安;于是有人给他出主意,“阴遣人遗金于士”——使其先富裕起来、实现了财务自由,再“为之置华屋美宅”——使其能娶娇妻、迎美妾,生活幸福美满了,死士就一定舍不得死了。仇家深以为然,依计而行。没过几年,“死士”的小日子过得红火起来,妻贤子孝,一家人其乐也融融,绝口不提报仇的事儿了。死士忘死了,那个仇家也就终于不用再整日提心吊胆、提防死期了。

挺有意思的一个古老的小故事。虽然历史上也不乏视金钱如粪土、矢志不渝的“死士”,但就漫长而平淡的大多数日子而言,生活好起来就陶陶然沉醉其中、舍不得自拔的总是大有人在。不过,这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审视过去,大约后者好像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是,有什么样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往往就一定有与之匹配的言谈思想、行为举止。不匹配了,估计绝大多数人就会评之以一个“假”字。

“物质决定意识”虽然是舶来的深奥学问,但其实中国人是早就知道这个道理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居生活,一定是“走哪段山路唱哪段歌”,分毫不会差的。比如,汉朝初年,国力衰弱,对内就只能“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对外不是送钱就是和亲,等到国力强盛了,政策变化起来也一点儿不含糊,能一脚踩到人家老巢去。

这种“因时变化”、“因物变化”的能力,无论如何都应该算作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吧;中国人能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种,必须承认,这种能力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一利,便往往难免一弊。许多时候,中国人这种“因时而变”、“走哪段山路唱哪段歌”的能力,也着实让人头疼:各地情况不同,人们的想法大约就很难一样,管理统筹起来有时就难免棘手,一旦应对不好,往往就可能坏了事儿。

这应该不是瞎说。比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难题,就很能说明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应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吧。多年累积下来,似乎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看得出,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意见》中的亮点挺多,最引人注目的,大约莫过于“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了。为了保证这一原则的不可侵犯,《意见》中还设置了诸多似乎足可以保驾护航的条条框框。

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与现实环境似乎有点儿距离,因此很难让人在此问题上乐观起来。首先,真出了问题,不救助是否可行?必须承认,中国政府与美国等国的政府存在本质区别,这决定美国政府能做的许多事儿,中国政府不能做或做不了,反之亦然。很难想象,某一天某地的人民政府“关门大吉”了。“谁借谁还,中央不但不兜底还要追责”的侧重事后监管的做法,显然有点儿超前了,政府与企业毕竟大有不同。

其次,一年年累积起来的巨量地方债务,当初的“出发点”都光鲜亮丽得很,别管真的假的,无不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旗帜。对这种良好的初衷,追责起来一定大有难度,追责的规模和深度也很难把握。人家的屁股既然坐在那里,总要允许人家用脑袋想些事情、施展手脚做些事情,至于最后的结果,综合因素复杂得很,许多时候实在非人力可控啊。

如此看来,地方债务难题似乎就只有继续难下去了?或许也不必过于悲观,世事有意思得很,许多看似难比登天的事情,解决起来也不过一针一砭足矣。不可否认,各地不顾实际争相发债,“大干快上”,“名利”二字于其间作祟甚多;如果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卡住这两个物质基础,许多人“借钱闹革命”的心思应该就能够消停一下了。这也算对“物质决定意识”的活学活用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