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基金

每经网首页 > 基金 > 正文

基金“人才荒”难解

2014-10-15 00:46:30

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王瑞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王瑞 发自北京

今年三季度以来,基金经理离职数同比增长超过三成。其中,小基金公司的“人才荒”尤为严重。

业内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小基金公司一个部门也就一两个基金经理,离开一个会对基金公司的影响很大,而且多数情况下离职的都是核心人士。

华泰证券数据显示,所有偏股型基金经理,包括目前在任及离任的,任职时间满一年以上的,平均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仅3.77年,基本上不到股市一个完整的牛熊轮回周期。

随着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推进,金融企业的人才竞争已经跨越所属子行业,基金经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基金公司外,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私募、券商、保险资管等,尤其是一些资深基金经理,纷纷选择“下海”创业。

与此同时,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增加,对基金经理的需求也相应加大,基金经理岗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最近15年内,基金行业共有710位基金经理离开,同时有1535人进入这一行业任职基金经理。

同花顺统计显示,从基金经理绝对数量来看,2012年、2013年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815位、935位,年增长率分别为18%、15%。

但是基金经理人数的增加速度明显低于产品增加速度,“一拖多”现象越来越盛行。数据显示,2011年基金经理人均管理1.3个产品,2012年人均管理1.4个产品,2013年人均管理1.7个产品,2014年以来人均管理达到了1.8个产品。

此外,由于不少资深基金经理纷纷选择离开,导致基金经理从业年龄日益年轻化。

面对公募行业普遍面临的“人才荒”,基金公司纷纷采取应对措施,除了“高薪挖角”,不少基金公司对薪酬和激励体系作出改进,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比如,中欧基金、天弘基金等公司在股权激励、事业部制等探索上有所突破。

一位有老国企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上下都很期望股权激励,自己之前递交过股权激励方案,股东没什么反应,但是现在国企“混改”这么火热,股权激励迎来实现机会。

但股权激励并非基金公司留住人才的“万能药方”,据本报此前报道,就在全员持股计划推出不久,永赢旗下唯一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广云悄然离职。

究竟如何留住人才,真正解决公募基金的“人才荒”?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