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种业改革再入“深水区” 锚定产权公开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 2014-08-15 09:59:51

8月13日,农业部正式启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及交易平台,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认为将是中国深化种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每经记者 张雯 发自北京

中国种业正式步入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

8月13日,农业部正式启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及交易平台,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认为将是中国深化种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农业部了解到,为推动种业市场化改革,农业部已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鼓励企业整合并购转企的科研机构及其资源,同时中央和地方也已围绕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

推动商业化育种发展,是种业改革的一大重点。

在201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成为本轮深化种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通过种业科技成果确权和公开交易,将鼓励科研人员依靠创新,依法获得收益,从而激发育种创新活力;通过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将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既有利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开展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又有利于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形成育繁销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

过去,种业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科研单位,而现在则要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变。为推动种业体制改革,中央激励政策频繁推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国务院自2011年起连续3年出台3个文件扶持民族种业。今年以来,农业部通过采取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支持企业提高育种创新能力、组织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推进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等手段,深化了种业改革力度。

“过去育种的主要力量是获得财政支持的科研单位,在其繁育出种子之后,再由国有的种子公司向农民推广”,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是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不高,科研单位可能通过研究论证生产出大量的新品种,但是种子真正到实际生产中去并不受农民欢迎,而外国的种业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研发、繁育、推广一体,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对接农民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种业亟需得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论指引。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则提出,要把商业化育种工作推向市场,交由企业来做,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

8月13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工作会议上透露,为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下一步将通过“扶强、管严、促合”等方式,大力扶持种子企业创新和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种子企业的总量已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5200多家,减幅达40%,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这也意味着,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在不断加快,而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进入了提升阶段。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