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个股聚焦

每经网首页 > 个股聚焦 > 正文

审计失责+监管滞后

2014-05-23 00:56:2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孙宇婷    

每经记者 孙宇婷

内控固然重要,外部审计及资本监管也是有效降低财务欺诈的重要方式。由于审计方失责而造成上市公司明目张胆造假,最终给股民带来巨大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法莫尔公司的存货舞弊案。

这家公司一直保持着两套账簿,经粉饰的账簿用来应付审计,反映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用来自查。创始人莫纳斯虚构存货和利润,夸大实际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以骗取投资。由于外部审计机构只对其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存货监盘,并且会提前数月通知公司将检查哪些药店,管理人员随之将盘点的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

审计人员在这起欺诈案中饱受诟病,因没有发挥公众监督者应有的职责,被企业牵着鼻子走,无形当中也成为了欺诈的帮凶。该事务所后来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民事诉讼中损失了3亿美元。

而在安然欺诈丑闻中,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担任其审计师整整16年,安然公司中众多高管也来自安达信。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呢?另外,当时美国一些会计事务所既为企业提供查账服务,又同时为其做账。一项调查显示,事务所来自非审计业务的收入是其审计业务的近3倍。

审计的独立性本应是一道不容突破的制度防线,审计师失责将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风。注册会计师为虚假信息背书,营造上市公司业绩欣欣向荣的假象,进而使得股价虚高,股民受害。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极为迅速,金融行业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也日益复杂。美国原有的一套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开始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滞后的监管手段也让造假者看到了机会。

显然,财务欺诈频现的症结并非源于某一个环节,令人生畏的是,整个制度都存在系统性漏洞。从公司本身到企业高管,再到中介机构和监管方,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过度宽松,由此才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