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产

每经网首页 > 房产 > 正文

拓展低成本融资渠道 “沪港通”加速房企全球化布局

2014-04-18 01:13:3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随着“沪港通”进行试点,AH股市场之间的联动将更为紧密,资金流动的壁垒也将部分消除。

“这对50多家在港上市的内房股来说肯定是利好,虽然不能在A股融资,但这是品牌化的契机。”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房企国际化契机

“沪港通”被市场广泛认为是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实质性步骤。

“对于一些绩优股价低的企业来说是利好,但这就要求其模式要独特且有竞争力、业绩优且稳健,波动性不能太大,债务风险要低。”在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看来,在“沪港通”推进过程中,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内房企阳光壹佰刚刚完成在香港上市,其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对于香港市场来说,引入了新的投资者;对于在港上市的内房企来说,未来内地媒体的报道会更多;对于A股市场来说,带来的则是成熟的机制以及对透明度更高的要求。”

莱坊董事兼大中华研究及咨询部主管林浩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香港资本市场对于“沪港通”的反应略显保守,目前来看,“沪港通”对于房地产企业暂难有太大的影响。但他认为,“对投资者而言,‘沪港通’相当于多了一个平台,但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还是需要从自身的产品、项目出发,只要有好产品,做好了盈利,对于海外的投资者来说都是认可的。”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在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公司,暂难引起投资者兴趣。”扈志亮说道,开发商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拓展融资新渠道

多位房企人士指出,“沪港通”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可以开拓更多新的融资渠道。

德勤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内地及香港IPO市场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在港IPO企业总数中,房地产行业占比同比下降,但融资金额却大幅提升。

德勤报告显示,在香港市场,今年一季度共有23家企业上市,融资金额达460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IPO宗数增加11笔,融资金额增加318亿港元。

对于一直以来对港股市场兴趣十足的内房企来说,“沪港通”无疑为其注入了强心剂,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将刺激更多的内房企筹谋赴港融资,但对于内房企来说,需要面对的困难则是如何能够在香港市场培育投资者的信心,扩大影响力。

对于内地房企羡慕的较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会不会因“沪港通”而打通,宋延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想要获得较低的融资利率,需要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给予较高的信用等级。”他说,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债务风险程度不同,信用评级高低相差较大,所以融资利率和资金成本相差很大。

宋延庆举例称,奥园于2019年到期的3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是11.25%,五洲国际于2018年到期的1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高达13.75%。龙湖地产去年1月发的10年期5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是6.75%;7月的4年期77亿港元银团贷款利率是3.1%+HIBOR。“原因是龙湖的信用评级在内地民营房企中是最高的,穆迪给予龙湖的信用评级是Ba1,标普给的是BB+。”宋延庆补充道。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