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部

每经网首页 > 全部 > 正文

黄小鹏:不要为“7.5%”过度纠结

证券时报 2014-03-06 09:45:04

笔者认为,不应僵化和孤立地看待7.5%这一数字,而要把它放在整个工作报告中去完整理解。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李克强总理昨天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在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

2014年GDP增长目标会不会调低,会定在多少?这个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备受关注,因为市场潜意识里已将这一指标视为判断决策层“增长、改革孰轻孰重”取向的一个指针。

如何理解GDP增长目标保持不变?笔者认为,不应僵化和孤立地看待7.5%这一数字,而要把它放在整个工作报告中去完整理解。报告在总结宏观调控时,充分肯定了上下限区间管理的经验,并特别强调了在压力面前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措施、没有扩大赤字、没有超发货币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报告又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作为第一原则。总而言之,改革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基调。一看到“7.5%”就以为改革和结构调整要靠后了显然是不正确的。

保持7.5%不变可能涉及预期管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保八”情结,直到2012年GDP增长目标才从8%下调到7.5%,如果7.5%目标刚执行两年就再次调低目标,可能会对一部分人造成无谓的困扰。在今年经济增长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保持7.5%的目标不变,有利于稳定预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7.5%”之后还有“左右”两个字,这说明经济增长目标是具有一定弹性的。例如,2013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预期目标是13%,实际数为13.6%,也被认为是符合调控要求的。从GDP分项看,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将今年的投资和外贸增速目标定为17.5%和7.5%,均比2013年目标低了0.5个百分点,这也隐含着7.5%并不是GDP红线,而只是一个参考指标。

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主要经济增长目标,是中国的一项“特色”。它对凝聚社会共识、稳定社会预期、鼓舞全社会发展经济的士气,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成熟,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也日益明显。它除了可能导致数据造假、粗放式增长,更可能会让政策弹性空间缩小,甚至某些时候会不必要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理论上,GDP增长恰好与潜在增长率水平相一致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客观上不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和个人,都不具备精确测算潜在增长率的能力,也很难具备实现目标的“精确制导”能力,人为预设一个数字目标并把它刚性化,可能会导致一些非最优的政策应对。

理性的做法是,随着经济体日益成熟,政府不再公布GDP和CPI双重目标,而只是围绕一个较为严厉的CPI目标来开展工作,GDP等其他主要数据的预期则可以由民间来完成,并通过不断修正预期来引导市场与政府的互动。

责编 邬晓丹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李克强总理昨天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在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 2014年GDP增长目标会不会调低,会定在多少?这个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备受关注,因为市场潜意识里已将这一指标视为判断决策层“增长、改革孰轻孰重”取向的一个指针。 如何理解GDP增长目标保持不变?笔者认为,不应僵化和孤立地看待7.5%这一数字,而要把它放在整个工作报告中去完整理解。报告在总结宏观调控时,充分肯定了上下限区间管理的经验,并特别强调了在压力面前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措施、没有扩大赤字、没有超发货币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报告又将“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作为第一原则。总而言之,改革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基调。一看到“7.5%”就以为改革和结构调整要靠后了显然是不正确的。 保持7.5%不变可能涉及预期管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保八”情结,直到2012年GDP增长目标才从8%下调到7.5%,如果7.5%目标刚执行两年就再次调低目标,可能会对一部分人造成无谓的困扰。在今年经济增长不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保持7.5%的目标不变,有利于稳定预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7.5%”之后还有“左右”两个字,这说明经济增长目标是具有一定弹性的。例如,2013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预期目标是13%,实际数为13.6%,也被认为是符合调控要求的。从GDP分项看,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将今年的投资和外贸增速目标定为17.5%和7.5%,均比2013年目标低了0.5个百分点,这也隐含着7.5%并不是GDP红线,而只是一个参考指标。 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主要经济增长目标,是中国的一项“特色”。它对凝聚社会共识、稳定社会预期、鼓舞全社会发展经济的士气,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成熟,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也日益明显。它除了可能导致数据造假、粗放式增长,更可能会让政策弹性空间缩小,甚至某些时候会不必要地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理论上,GDP增长恰好与潜在增长率水平相一致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客观上不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和个人,都不具备精确测算潜在增长率的能力,也很难具备实现目标的“精确制导”能力,人为预设一个数字目标并把它刚性化,可能会导致一些非最优的政策应对。 理性的做法是,随着经济体日益成熟,政府不再公布GDP和CPI双重目标,而只是围绕一个较为严厉的CPI目标来开展工作,GDP等其他主要数据的预期则可以由民间来完成,并通过不断修正预期来引导市场与政府的互动。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