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2014展望:稳健基调不变 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价格调控

2013-12-29 22:57:19

即将过去的2013年,货币政策定位为“稳健”。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威 田文会 发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张威 田文会 发自北京

即将过去的2013年,货币政策定位为“稳健”。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然而,隐藏在“稳健”一词背后的主基调依然是“变革”。至于变革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已有明确表述:金融宏观调控逐渐由数量调控为主转向以价格调控为主。

基调已定,2014年的货币调控之弦,究竟会如何奏响?

2013年,即使出现了6月和12月底流动性紧张情况,也被央行视为独立事态进行处理。

尽管面临着经济持续下行、内需不振、外需乏力,央行却没有像过去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年,市场猜测的降准等并未出现,反而重启央票。“稳”若磐石背后,是监管层调结构、降杠杆的决心。

两次钱紧央行救急不纵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钱军辉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偏紧的货币政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我们的环境决定了,依靠央行货币政策去推动改革,去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逻辑上就不成立,货币只要保持适度的量,经济增长要靠内生性的动力,依靠外延式的货币扩张带动经济增长不是未来的方向。在货币政策上,就是要给经济增长形成一个相对宽松、比较适度的环境,然后依靠经济内生性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创新、增加供给等驱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2013年6月,流动性骤然紧张。随后,央行出手了,但并不是市场预期的降准。12月,类似情况再次出现,但央行出手后,资金价格应声回落。

“央行将6月流动性紧张进行独立处理,结果很好,说明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长久、理性。”钱军辉认为,央行所做的就是提高流动性,并没有改变货币政策,只是救急、救火,但不纵容。

同样“稳健”内涵不一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4年继续实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至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已连续四年“稳健”。

2014年,央行面临的情况将更加复杂。同样是“稳健”,但在2014年,内涵并不一样。

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2014年)经济工作,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与上一年比较,货币供应方面,2014年更注重增长的“合理”。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2014年M2增速或为15%。而官方的M2目标,可能要等到2014年初的全国“两会”才能明确。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14年的“稳健”政策最重要还是关注增长和通胀这两个因素。

2014年的货币政策,“改革”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方面,鲁政委认为,2014年,大额可转让存单有可能推向企业和居民,另外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4年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大踏步。

转型调控 路径已勾勒

过去,央行宏观货币调控以数量型为主。

“这种数量调控方式行政色彩重一些。”郭田勇表示,价格调控则是让利率信号来配置社会资源,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以价格为信号,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监管层将基准利率这些环节管好,央行的货币意图通过管理基准利率调控传导到下游,通过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

钱军辉表示,从数量型调控转型到价格型调控要有两个方面的基础建设:一是政策利率的确定。二是无风险利率曲线的建设。

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实质是从偏行政化的调控方式转向市场化方式,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与之对应的,是各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监管层已为此勾勒出清晰的“图谱”。如利率方面,短期看,大额存单和存款保险制度料将先行一步,之后逐步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专家观点

108万亿M2去哪儿了?

陈思进(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随着经济规模扩增,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尤其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飞速增长。截至2013年11月,M2余额已达到107.93万亿元。

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中国的M2从不到美国的10%,跃升至美国的149%,但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尽管中美两国金融构成和发达程度不同,M2存量的内涵意义有异,但差额之大,说明中国的货币供应远大于实体经济需要。

超百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去哪儿了?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存底激增。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造功能使M2余额进一步加速增长。虽然央行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但作用有限。基础货币加上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是M2大幅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加速推升M2增长,使得2009年中国M2增长率跳升至27.7%。从全球范围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

中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及GDP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是由大量的货币供给来推动。

当前,消费者物价指数尚属可控,未出现20世纪末期两位数以上的通胀率,为何?新世纪以来最大的通胀,其实发生在消费者物价指数统计无法完全显现的房地产市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