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成都样本:未来3年产业倍增 成都高新区打造万亿园区

2013-11-08 00:43:24

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万亿产业园区是经过严格测算得出的,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岳琦 发自成都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经记者 刘林鹏 岳琦 发自成都

一幅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与创新蓝图正在成都高新区悄然描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夕,这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10月29日,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绘了三次创业的蓝图:将着力把成都高新区打造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并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将成都高新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在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万亿产业园区是经过严格测算得出的,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上述说法的基础之一是成都高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入驻情况。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内累计入驻各类企业4万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

上述各类企业在2012年为成都高新区贡献了223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使该区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元工业园区。

然而,同是2012年,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14929个企业贡献了高达6494.7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和国内外先进的高新区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刘超坦承。

鉴于此,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三次创业方案,但三次创业的意义不仅限于成都高新区自身。今年10月中旬,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在成都高新区实地调研后表示,成都高新区恰逢其时地提出要进行三次创业,以创新驱动引领高新区的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全国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近日,中央一份文件指出要坚决纠正“唯GDP用干部”的问题。在刘超的构想中,要实现三次创业蓝图,经济发展绝非唯一目标,与之相匹配的是内部考核体系亦有可能进行调整。例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社会发展能力等指标将可能被纳入考核之列。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成都高新区一位官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1990年,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增加值为1990万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达878.9亿元,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逾30%,工业总产值为2230亿元。2012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60亿美元,增幅41.1%,居综合保税区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高新区整体表现不俗:2012年,国家高新区达105个,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4.5%,企业研发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高新区总收入比重均超过1/3,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企业专利总数的50%。

然而,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也集体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从国际形势来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全球经济分工正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一部分跨国公司制造企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另一部分制造企业或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成绩单下的隐忧/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调整变化的影响。”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蓝图的总设计者——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

在刘超看来,包括成都高新区在内的我国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都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在推进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产业项目投资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新的不确定性。

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全程参与了三次创业方案的制定,他对记者表示:一个区域、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以守成心态做事,可能越做越没落,因此要以创业心态面对区域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增量、扩大存量。

“这些年来我们确实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企业,但缺乏像华为、联想那样的行业领军企业。”刘超表示。

“高新区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对于发达国家 “再工业化”趋势,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表示,中国高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过去主要是吸引国外产业转移,现在则是需要更多的自主创新。

陈秀山还表示,国内新兴产业技术与国外差距正在缩小,甚至某些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高新区在这一轮转型升级中面临机遇。

“高新区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要素,涌现出大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是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此前曾对媒体表示,现在高新区所面临的功能升级主要是从创造供给到创造需求,即从工业化功能到城市化功能的提升。

“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只要与时俱进,未来也可以创造新的开发模式。

密集调研催生万亿产业园区构想/

据悉,早在2013年3月,成都高新区即已萌生三次创业的想法,是全国首个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提出三次创业方案的高新区。

在刘超的构想中,企业应该是三次创业的主体,因此需要点燃企业创业激情。

“一个个部门地听,一家家企业、一个个街道地跑。前前后后45天左右,估算有200多个点位的密集调研。”汤继强表示。

在汤继强看来,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的相关调研,已涉及成都高新区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此后,有关三次创业的规划又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七大产业集群,即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同时,加快发展以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两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

“这个规划是非常慎重、非常认真的,力求科学。”刘超如此表示。

10月中旬,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蓝图甫一出炉,便引发多方关注。

相关专家认为,规划既有定性目标,又有定量目标。从定性目标来看,成都高新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定量目标上,要通过“三步走”,到2020年建成“万亿产业园区”。“经过严格测算,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成,万亿还是比较保守的一个数字。”汤继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高新区现有4万家企业,很多企业早就过了苗圃期,已处于成长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规划来看,万亿产业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三步走”来实现的:到2015年,成都高新区将率先在全市实现产业倍增目标;到2017年,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比2013年翻一番;到2020年,最终基本建成“万亿产业园区”,力争实现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汤继强对记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成都高新区要率先在成都实现产业倍增,那么今后三年GDP年均增速需达19%,而这一数据自2001年以来均超过25%,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则达到30%;接下来以2017年、2020年为节点的两个阶段,增速只要分别能达17%和16%,就能达到“三步走”目标。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在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看来,三次创业计划中的一些指标定得“非常高”,例如,要求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要达8%,而目前成都高新区这一指标尚不足3%。

林涛表示,尽管任务艰巨,但必须迎难而上,因为“抓住8%的研发经费支出指标,相当于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没有投入,谈何创新?”

为实现众多极具挑战性的创新指标,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推出环环相扣的四大创新工程: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和人才强区工程。

据了解,2013年,成都高新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2年,成都高新区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155件,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42件,企业专利申请9645件,同比增长40.9%和48.2%。 值得关注的是,新兴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水平在成都高新区不断提升,2012年,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专利申请近2500件,物联网相关企业申请专利1100多件,近三年年均增幅超过50%。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人才聚集呈现加速态势。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人才总量达22.8万人,累计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95人,创办企业510家,聚集国家“千人计划”1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6人、“成都人才计划”74人、成都高新区“125计划”106人以及省级顶尖团队4个、市级顶尖团队4个,常年保持在孵企业2000余家。

刘超表示,“内生式”增长已经成为支撑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引擎,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根本动力,通过“四大创新工程”,率先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上来。

内生式增长下的招商路径之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三次创业方案中,创新驱动、内生式增长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

业内人士认为,内生式增长已成支撑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引擎。成都高新区如今已聚集数千家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产品的科技型企业扎根,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引进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汤继强感慨道,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人才聚集呈现加速态势,每年新引进留学回国和博士创业人员超过100名,新增外国专家超过200名,新引进的中高端人才超过1万名。

“跟随成都高新区一起成长,把握新机会,成为更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学明对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非常关注,并希望能在三次创业过程中让自己的公司提升一个档次。而成都高新区也将实现万亿产业园区的期待寄望于像奥泰医疗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带来的内生增长之上。

在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提出创新驱动和内生式增长路径之下,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也将面临变革。内生式的自主创新增长和外延式招商引资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两条根本途径,但不少人往往将两者对立起来。

在刘超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自主创新也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加强国际交流、在开放中推动自主创新。

“更专业化的招商势在必行。”成都高新区投资服务局局长李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10月29日,在接受采访前,李伟一直在和企业会谈,“一上午接待了好几拨客人,大家投资热情很高。”据他介绍,成都高新区将围绕着重点产业,实施集群招商、专业招商和强链、补链招商。

李伟表示,他正在逐一梳理成都高新区现有产业链:某些产业链需补链招商;某些产业链则需进行强链招商。李伟举了个例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们前端、中端都有了,但是最后要落实到终端产品,比如智能手机,这就是我们缺的,就需要补链招商。”

李伟告诉记者,经测算,成都高新区每年新引进的企业要贡献200亿产值,才能够和三次创业要求的增速相匹配。

据了解,面临新的招商要求,领衔成都高新区招商工作的投资服务局也将出现变革。职能定位、机构设置、政策体系、招商策略等多个方面都正在调整。“比如,投资服务局以往是按内资、外资来划分部门,接下来要改成按产业来划分,把整个链条打通。”李伟表示,“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府部门,要当成一个销售团队,而且还是专业的销售团队。”

产城融合样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迅速行动起来的不止招商部门,其他部门也纷纷进行转型升级。

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局长郑小明用了八个字来概括三次创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提质升位、转型升级”。他表示,之后“将更加突出‘专业化园区工程’。”

据了解,包括生物医药园、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园、航空装备产业园等在内的专业产业园区,策划和规划工作已进入成都高新区2014年工作日程,将“为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自主创新提供载体支撑,为高端人才集聚和社会文明和谐打造硬件环境。”郑小明告诉记者,规划建设工作的大前提是产城融合、四态合一(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有机融合)。他希望,未来人们谈到成都高新区的印象不再是厂房林立,而是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

是园区,也是城市。随着三次创业的推进,成都高新区产城融合之路也将再次升级。新川创新科技园被视为新一轮产城融合的标杆和典范,该园区由中新双方合资组建的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公司)进行整体规划、开发,预计总投资人民币1000亿元。

曾在沿海地区上市公司任CEO的崔伟受邀来蓉执掌中新公司。

“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我最好的实验室。”作为职业经理人,崔伟将新川创新科技园当做一个城市来经营。他曾亲身经历深圳20多年来城镇化变迁,深知利弊在何处,“新川的建设不能浪费资源,绝不能干拆了再建的事情。”

崔伟在强调园区运作公司化治理、控制成本保证收益的同时,最看重的还是园区产城一体的关键——就业。新川科技园规划居住人口12万人,而就业人口达12万~15万人,他希望用8年时间,在上述1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新型城市化理想。

据了解,目前该园区已投入21.3亿元建设资金,园区用地规划目标是: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园区开发用地和非开发用地按1:1的比例进行划分;其中,开发用地中产业、居住、商业形成5:3:2的用地比例,非开发用地中公共配套、绿地、道路形成1:2:2的用地比例。与三次创业节奏一致,2020年,新川科技园的建成将成为成都高新天府新城全面建成的标志。

“新区改变中国”

20多年来,中国的高新区在充当经济发展引擎的同时,亦面临诸多掣肘。

今年初,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列举出国内高新区所面临的难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不够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偏弱,真正处于高端和全球主导权的产业偏少……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那么高新区作为引擎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在转型关键期,对于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寄予厚望。

陈秀山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新区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前沿,高新区承担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功能。而高新区的发展也不再只是自己的发展,陈秀山说,高新区过去是产业聚集,现在要扩散,要带动周边地区转型,“这是一个历史的新任务。”

而汤继强早在2011年底就提出一个观点:“新区改变中国”。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新区的快速增长?

据了解,目前,国家高新区有105个,而各种类型的经开区、新区以及一些省部级和省级以下的工业园区更不胜枚举。“有些区域的高新区对所在城市贡献率超过30%。”汤继强认为,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高新区更具创新活力和能力,且资源配置更优化。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区的贡献,新区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承担着中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任。

在国内率先提出三次创业的成都高新区不仅承担着为中国经济转型探路的国家使命,还肩负着启动西部经济崛起引擎的历史任务。

今年8月,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

如果说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那么成都则扮演着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角色。

“过去的经济重心都是沿大江大海的城市,因为海运能吞吐大量的商品,现在重量轻、价值高的商品渐成消费主体,进出这样的商品更依赖航空。”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而成都通过打造“中国航空第四城”,大力完善交通环境,在西部几个城市的竞跑中已获先机。

今年4月26日,被誉为“中国到欧洲最快铁路货运线”的 “蓉欧快铁”开通运行,这条新的国际铁路同已开通运行的“渝新欧”铁路被认为将彻底改变中国西部进出口贸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物流格局,成为连接亚欧大陆,辐射和串联中国西部的“大动脉”,架起了中欧“新丝绸之路”,让中国西南成为南线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

“蓉欧快铁”是目前国内到欧洲最快的铁路货运班列,成都周边以及西南地区的货物不论是成列、成组、拼箱,最快12天抵达9826公里外的波兰罗兹,之后可在1至3天内通过欧洲铁路或公路网络快速分拨至欧洲任何地方。这对成都高新区的企业而言无疑又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