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9 00:52:55
每经编辑|李泽民 发自北京
李泽民 发自北京
在九月濛濛的雨雾中,常修泽再次来到了莫干山。这一次,他想到了一句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他说,今天的气氛有点类似于1984年,改革的“山雨”应该就要来了。
现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的他,在近三十年前参加了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莫干山会议。
时过境迁,曾经的意气青年如今迈入人生后半程,但对这三十年来的点滴改革,他们心有块垒,甚而不忘初心。
当常修泽将手握向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时,这两位莫干山会议的“老人”寒暄未了,就听到台上徐景安说他“心情并不好”。
徐曾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参与起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是首届莫干山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报告起草人。
如今让他心情不好的原因在于,“今天的问题更多,担子更重,僵局、困局还没有打开。”激昂处,他将手挥了一下又一下。
场内百余名中青年学者,不时报以掌声以示共鸣。常修泽说,“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再比如,房产税可能是毛毛雨,不能解渴;总量并不重要,结构才是最大的问题等等。
可以看到,业已处在转折关键期的今天,尤其是在经济放缓的情势下,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并不比三十年前少。
尽管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并不认可“突破口”的这种思路,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里应外合”,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更多人的共识是,财税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几乎都指向了财税体制。也就是说,在现有分税制体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受到种种掣肘,调结构任重道远,收入分配依旧在小步徐行等等。
如今,同样处在又一届三中全会前夜的莫干山会议,针对财税体制改革纵论激辩,最终将对改革进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