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停止新建楼堂馆所还要禁到实处

2013-07-25 00:39:39

基于对于以上“普建潮”“报复性反弹”的担心,真要动真格,根本就只有一条路——将权力关进监督的笼子。

每经编辑 邓海建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邓海建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上紧日子。”这话背后的逻辑就是:权力谦抑,权利才能落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这是一份赢得普遍赞誉的禁令,剑指公权力的“中国式奢侈”。如果细究一下“五年禁令”的背景,就像合体的“富春山居图”,背后总有一些可贵的人为动因:一者,此番近乎“360度无死角”的禁令,可视为新一届政府践诺的过程。从25年前的“严控”,到今天的“禁止”,不只是一个姿态取向的问题。

二者,如果单纯从经济背景上分析,2013年的中国政府,确实也应该感受到了过 “紧日子”的倒逼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半年报数据:上半年GDP总额近25万亿元,同比增长7.6%;6月CPI同比增长2.7%,PPI同比下降2.7%,出口同比大降3.1%。

尽管一些主要指标仍处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加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经济复苏并不明朗,国内转型调整又进入 “深水区”,行政成本与民生支出此消彼长,“五年禁令”也是顺势而为。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而微”的公共事件,支撑了这次禁令的铿锵出台。湖南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编制只有45人,行政楼面积却达20377平方米,人均办公面积是国家标准的25倍……山寨白宫、山寨人民大会堂等奢华办公楼,隔三差五被网友挖出来暴晒,顶层设计不能不有所触动。

只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何况,中国的事情,向来都很难令行禁止。公众丝毫不怀疑“五年禁令”的初衷之善,但制度设计还得“不看广告看疗效”,能不能落到实处,确实也挺让人担心。这样的担心,基于客观的现实。因为,类似禁令也不是头一回见了,震慑效力会不会边际递减呢?

早在1988年6月16日出台《关于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通知》;1997年5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1999年12月出台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2003年1月出台《关于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项目建设的通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可是,效果又如何呢?还是让数字来说话吧:据审计署统计,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京津沪等11个城市及其所辖的28个县市区,违规挪用土地出让金来建楼堂馆所和弥补经费达52.33亿元。这就难怪有人形容禁令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好像是在拍皮球,“每拍下一次,反弹更高。”再说,景区“禁涨令”、房价“禁涨令”,好像也没少见,结果不还是被“报复性反弹”扯回来了。5年后,楼堂馆所还会迎来新一轮“普建潮”吗?

基于以上担心,真要动真格,根本而已,就只有一条路——将权力关进监督的笼子。具体而言,还得落实到预算硬约束的工作中去、剥除权力随意花钱的弹性空间,加大公共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的力度,起码要让大家知道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在哪儿、标准如何、现状怎样,仅靠自查自纠,禁令就有被架空的危险。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