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外汇基金“人机大战”:程序化模式业绩远逊人工交易

2013-07-25 00:39:37

每经编辑|每经实习记者 曾慈航    

每经实习记者 曾慈航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程序化交易因其稳定客观、不受感情影响等优点,而逐渐被各大金融机构应用于资产管理等业务中。但是,随着全球主要央行政策趋于分化,以及市场对美联储QE政策等方面的预期不断变化,货币汇率、利率的波动随之增大,使得众多高度依赖电脑模型的外汇基金业绩远逊于人工交易型基金。

虽然程序化交易的表现曾一度风光无限,但今年众多外汇基金的业绩却表明,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抛出模棱两可的信息时,人工交易反而比程序化交易更具适应性。

据彭博社援引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其追踪的采用计算机模型进行交易的外汇基金平均收益为0.9%,远远低于那些采用人脑交易方式的外汇基金同期2.5%的收益,这使得双方的业绩差距创下了自2008年以来的最大值。

使程序化交易型外汇基金在今年变得灰头土脸的原因,主要是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倾向发生变化,使得汇率、利率波动加剧。

在著名金融机构OlsenLtd创始人RichardOlsen看来,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央行已经成为外汇市场的一个内部交易人,对此,许多量化交易者并不能像其他的基本面型交易者那样能良好地适应。

位于加利福尼亚的Merk投资公司总裁兼创始人AxelMerk在本月18日表示,“无论你的返回测试做得有多好,如果政策制定者不断改变情况,那你的返回测试就会出现失败,由于政策制定者将在市场中继续保持活跃,目前的环境将会持续下去。”

“许多程序化交易的外汇基金有着很大的体积,”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AG)外汇交易与大宗商品量化研究部领导CaioNatividade表示,“当市场情绪出现重大变化时,这些基金无法快速改变其仓位。”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量化投资最早至少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而程序化交易的外汇基金则从90年代开始逐渐变得流行,各基金公司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看重计算机程序不如寻常人那样出现情绪波动。

“人类不会持有一个独立的思维,”Olsen表示,“一个手上持有利润的交易员,和一个处于亏损状态的交易员在评估经济、政治与市场情况时会有不同的结论,让一个刚喝了一夜酒的交易员来对此评估又会得到另一种结论。”

尽管程序化交易具有一些人工交易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众所周知,许多采取程序化交易的外汇基金,会根据资产历史价格以及价格相关度作为系统参数,而现在外汇市场预期的不断变化及波动率的提升,导致市场中不同标的价格的相关度因此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况会对许多程序化交易基金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