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钱荒”凸显流动性管理重要性

2013-07-05 00:42:42

当我们反思这次“钱荒”的发生,不难发现,这深刻反映出金融机构经营欠稳健、流动性管理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项峥(经济学博士)

近期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现象,是贷款增长较快、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补缴法定准备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央行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市场利率已回稳,“钱荒”短期内出现明显缓解。

从根本上说,我国流动性总体充裕。当我们反思这次“钱荒”的发生,不难发现,这深刻反映出金融机构经营欠稳健、流动性管理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从货币供应量看,截至2013年5月末,M2余额高达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从货币需求量看,年初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经济活跃程度趋向下降,货币需求也相应减少。从货币存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看,2012年末我国M2/GDP为1.87,高出2011年0.06,货币供应相对于GDP增长出现了扩张。从社会融资规模看,2013年1~5月,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在现代化支付系统下,根据央行测算,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而当前的实际余额在1.5万亿元。可见,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足,所谓“钱荒”或是个伪命题。

而流动性不能流动,蕴涵了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局面的可能性,进而可能引发所谓的 “钱荒”问题。从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表分析,借方反映的是金融机构负债,实际上表现为社会公众(包括金融机构)拥有的流动性;而贷方反映的金融机构资产,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运用,如贷款、债券投资等等。综合考虑资金运用结构与期限后的相关影响,某一时点商业银行可自由支配的流动性与统计上的货币存量规模存在数量级的差异。可见,在超百万亿的货币存量中,有相当比重的流动性无法实现正常流动。这种约束在金融机构如此,对个人或企业而言,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流动性不能及时流动,本身就蕴涵了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过去较长时间,我国金融机构经营过于激进,高度重视信贷扩张,中长期资产配置比例过高,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扩张迅速,导致流动性链条过度绷紧,进而过于依赖货币市场和央行流动性支持,而内部流动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6月前后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与其说是货币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如说是金融机构经营欠稳健、流动性管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导致部分金融机构面对流动性缺口无法实现资产顺利变现,从而引发了所谓的“钱荒”问题。

流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恒久命题。金融机构经营要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始终是金融机构经营的首要原则。遗憾的是,这一原则长期被金融机构束之高阁,埋下了巨大金融隐患。因此,近期银行间市场“钱荒”现象,可以给金融机构猛然一击,促使其回归稳健经营的正道。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