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热公司

每经网首页 > 热公司 > 正文

培育流感病毒杀手新招 成都出击

2013-05-10 01:20:5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贺华玲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贺华玲 发自成都

流感病毒如洪水猛兽般威胁着人类,且不断变异,数千年来,人们都在寻求克制的方法。成都威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密度微载体悬浮细胞培养流感疫苗”技术,在流感疫苗培养方法上国内领先,相比传统生产流感疫苗的鸡胚方法,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成本也大为降低。

在海外留学及科研20余年的高鹏,回到成都创业,现任成都威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带领团队,在流感疫苗生产方法上步步开拓,探索着那一片蓝海。

细胞源流感疫苗 领先国内

日前,在天府生命科技园内,记者见到高鹏博士,他一身绿色T恤衫配牛仔裤,显得富有活力。经历海外20多年的留学、科研生涯后,他选择了回到成都。

作为成都威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率领团队开发的采用VERO细胞 (非洲绿猴肾细胞)结合高密度微载体悬浮细胞培养流感疫苗技术,领先国内。目前这项技术已完成动物实验,已在申请相关专利。

目前,国内流感疫苗生产主要依靠鸡胚法实现。科研人员将分离的毒株在鸡胚中重组,筛选出适应鸡胚中繁殖的毒种,然后经过一系列驯化过程,将毒种种到鸡胚中,并将鸡胚放入孵化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发育收集病毒液,再经过灭活,纯化等一系列程序,制成疫苗。但鸡胚法工艺生产周期长——需要6~8月才能生产出疫苗,且产量低,难以扩大生产,鸡胚自身还容易被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这样生产的疫苗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加上废胚无害化处理难度大,涉及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些成为困扰业界的一个个难题。

成都威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疫苗生产方法上实现了突破,其开创的VERO细胞 (非洲绿猴肾细胞)结合高密度微载体悬浮细胞培养流感疫苗技术,采用在可控的环境里,通过细胞繁殖实现。从冻存的工作细胞库中,经过细胞复苏、方瓶培养、逐级扩大培养,到病毒种感染、生产病毒、病毒灭活,再到浓缩、纯化,最终生产出疫苗。

“培养一次即可生产出5000升以上的病毒,相当于50万个鸡胚的病毒产量,达到50万人份的剂量。”高鹏介绍,“在2~3个月内即可批量化生产。”疫苗生产周期大大缩短,量产程度迅速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为国家的生物安全、预防应急以及疫苗战略储备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海外20余年 回国创业

高鹏出生于四川西昌,1979年入读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是国内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1992年,他前往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攻读微生物学博士。2002年后,他又辗转到美国St.Jude儿童研究所及Wisconsin大学博士后站工作,此后任职于一家世界500强制药公司。

海外20余年的留学、科研经历为他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尽管前往的国家不同,任职的科研机构、企业也不同,但他一直处于流感病毒基础及预防领域的最前沿。

1997年,全球首宗禽流感在香港被发现,感染人数直线上升,禽流感在当地处于爆发、蔓延的趋势。1998年1月,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禽流感H5N1项目组成员之一,高鹏来到香港参与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在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里,艰苦的调查科研生活给他留下了 “巅峰”体验。他曾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36小时,没吃没喝没休息,待他忙完,已是进实验室后的第三天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高鹏与其他科研专家共同的研究成果 《MolecularBasisforHighViru-lenceofHongKongH5N1In-fluenzaAViruses》(中文译名为 “香港H5N1A型流感病毒强致病性的分子学基础”)在世界著名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

对于科研的执著,让他从没有想过离开过这个领域。而他放弃海外熟悉的工作环境、回到四川创业的决定,还是让他周围的朋友备感意外。

“实质上心里的某一处一直隐隐地藏着内疚,”高鹏感叹,在国内受到培养、教育,并获得很多机遇,“希望能为国家、社会做点什么。”

在海外经历了留学生活,拥有了科研院所博士后站、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经历后,感叹于国内巨大的变化,回国创业的种子在他心里萌芽。

团队搭建 整合海内外资源

创业除了技术支撑外,还需要资金、团队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而彼时,四川一位民营企业家将投资目光瞄向了生物疫苗产业,“这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有广阔的前景。”另外,高鹏的国外同事张志新也参与了进来,其是著名的免疫学专家、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终身教授,在美国拥有独立实验室,并领导有2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创业的共同信念下,在朋友引荐的机缘巧合下,他们如三颗水滴汇聚到一起。

团队整合发挥着各自的优势。高鹏在业内的多年科研、及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为他带领技术团队在市场中披荆斩棘,夯实基础。张志新在美国的科研团队,将为公司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上述民营企业家解决了前期资金来源问题,其对于本土市场环境的熟悉及商业运作经验的把握,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创业的蓝图一步步清晰起来。2012年1月,公司最终落户成都高新区。“高新区政府的效率确实高。”高鹏感言,政府对公司的创建非常支持,为他们及时沟通创业政策、信息,给予帮扶。

高鹏经历了从科研工作者、职员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以前在公司有大的成形框架,在框架内做完规定的事情就可以了,但现在不一样,考虑的事情更多了。”团队建设、技术航向、市场开拓无不都在思考的范畴内。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有着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公司将拟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项目,保证公司循序渐进、滚动式发展。如短期项目包含流感、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痴呆等体外诊断试剂盒,中期治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植物提取物,流感疫苗、宫颈癌疫苗等项目则为公司设定的长期项目。

创业后形成的巨大压力难以避免,爬山、骑自行车、运动就成为高鹏减压的方式。他很欣慰,这一年多来,公司团队正逐步扩大、完善,研发、营销、生产人员都陆续到位。对于未来的前景,高鹏表示,预计公司三年后实现盈利,产值将达亿元级。

记者手记

实干才是王道

对于创业最深的感触,高鹏总结说,“要实干、用心、坚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先进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来不得半点虚假,“只动嘴皮子是不行的”。

高鹏在流感病毒研究方面一干就是20余年,辗转过多国,但研究领域没有改变。他用心、坚持,在行业领域里深钻到底,开拓出一片天地。

而经历了科研、生产管理等岗位的磨砺,承载了不同的角色考验,这对他顺利转型做“老总”打下了基础。“如果只做过科研,没有规模生产方面的经验,我或许还没有胆量走出来。”高鹏称自己有幸从实验室科研到生产车间的管理,都有所经历。对于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出生产效益,他并不陌生。

生物医药企业投入大、研发周期长,这些特点格外考验创业者的韧性,而政府正给予大力引导、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朝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大力打造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在中国西部落户的首选地。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聚集生物医药企业264家,其中,生产企业117家,研发及服务外包企业46家,医药流通企业91家,管理咨询等其他服务型企业10家。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