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保险

每经网首页 > 保险 > 正文

保险投资城镇化缺清晰盈利模式 建议允许股权投资

上海证券报 2013-03-13 10:24:10

此前参与保障房投资的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为主,募集成本较高且收益尚不明确。而杨超更倾向的投资方式是股权投资。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词,近期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保险界委员均强调,保险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可扮演多种角色保障、理财类产品提供方及基础建设投资者等。

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看来,保险公司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可作为城镇化建设中可调动的重要投资方,用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后续资金缺口。

“保险资金有这样的储备,却不敢贸然进入。”3月8日,杨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央在关于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中,希望把总体规划、实施步骤、退出机制等问题都考虑到,对保险等社会资金进入形成一套清晰完备的方案,这样才能顺利引导和调配社会资源。

杨超在其提案《发挥保险企业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要作用》中建议,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支持有实力的商业保险企业投资城镇化重点建设项目,允许保险企业根据保险资金特点,创新股权投资产品,发展夹层基金和FOFs等,一方面缓解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水平。

保险投资保障房效果不佳

杨超一直致力于探索投资基础建设领域的可能性。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开闸后,杨超在连续两年的“两会”上建言,让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投资建设。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和探索,杨超认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两年参与保障房投资的项目屈指可数,一是因为我们参与惠民工程的投资指引细则迟迟未出,二是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投资回报不可控。”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初中国太保在上海发起设立首单公租房债权投资计划,只有平安等几家保险公司出资。而据最新报道,由太保、国寿等7家保险公司发起、预期募集资金高达290亿元用来投资保障房的“蓝德(Land)计划”,在第一批100多亿元募集到位后,后续资金也出现“断档”,到位资金仅40%。

杨超认为,城镇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工期长度远在保障房之上,吸引保险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吸取保障房投资的经验,因此顶层设计应当更加周详。

“城镇化是长期工程,可能需要数十亿的投资,不像保障房只有3000多万套的明确目标,这就更需要逐步实施,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有序安排。”杨超表示。

杨举例称,保障房建设的财政前期投入后,后续的医疗、教育、物业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带来了新的财政压力,这些都需要决策部门通过顶层设计提早规划。而银行、基金、保险等资金不敢随便进入,也是觉得有风险。

允许保险资金创新股权投资

参与城镇化建设,保险机构最担心的是盈利模式。

“惠民工程通常有政府担保,地价有优惠政策,本是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即便是薄利,保险资金也愿意进入。但现在没有完备的规划,看不到长期的盈利点。”杨超坦言。

此前参与保障房投资的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为主,募集成本较高且收益尚不明确。而杨超更倾向的投资方式是股权投资。

他对保障房投资的设想是,“我们不能直接做开发商,但可以和地产商、建筑工程队合作。建设工程费用都转化为股权,住户是拿不到公租房产权的,地方政府可以把产权转让给投资方,等住户都有更好去处后,我们把房子拆掉重建商品房,作为长远投资这个回报是可预见的。”

但现实中推进很难,需要一系列相关法规出台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保险资金投资城镇化也遇到与保障房投资一样的问题。

杨超指出,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城镇化的投资和建设。不过,由于尚未形成统一完备的设计方案,保险资金出于审慎原则不敢妄动。此外,保险资金对基建项目创新的股权投资、夹层基金及FOFs等都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责编 牟小琴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词,近期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保险界委员均强调,保险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可扮演多种角色保障、理财类产品提供方及基础建设投资者等。 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看来,保险公司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可作为城镇化建设中可调动的重要投资方,用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后续资金缺口。 “保险资金有这样的储备,却不敢贸然进入。”3月8日,杨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央在关于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中,希望把总体规划、实施步骤、退出机制等问题都考虑到,对保险等社会资金进入形成一套清晰完备的方案,这样才能顺利引导和调配社会资源。 杨超在其提案《发挥保险企业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要作用》中建议,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支持有实力的商业保险企业投资城镇化重点建设项目,允许保险企业根据保险资金特点,创新股权投资产品,发展夹层基金和FOFs等,一方面缓解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水平。 保险投资保障房效果不佳 杨超一直致力于探索投资基础建设领域的可能性。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开闸后,杨超在连续两年的“两会”上建言,让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投资建设。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和探索,杨超认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两年参与保障房投资的项目屈指可数,一是因为我们参与惠民工程的投资指引细则迟迟未出,二是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投资回报不可控。”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初中国太保在上海发起设立首单公租房债权投资计划,只有平安等几家保险公司出资。而据最新报道,由太保、国寿等7家保险公司发起、预期募集资金高达290亿元用来投资保障房的“蓝德(Land)计划”,在第一批100多亿元募集到位后,后续资金也出现“断档”,到位资金仅40%。 杨超认为,城镇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工期长度远在保障房之上,吸引保险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吸取保障房投资的经验,因此顶层设计应当更加周详。 “城镇化是长期工程,可能需要数十亿的投资,不像保障房只有3000多万套的明确目标,这就更需要逐步实施,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有序安排。”杨超表示。 杨举例称,保障房建设的财政前期投入后,后续的医疗、教育、物业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带来了新的财政压力,这些都需要决策部门通过顶层设计提早规划。而银行、基金、保险等资金不敢随便进入,也是觉得有风险。 允许保险资金创新股权投资 参与城镇化建设,保险机构最担心的是盈利模式。 “惠民工程通常有政府担保,地价有优惠政策,本是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即便是薄利,保险资金也愿意进入。但现在没有完备的规划,看不到长期的盈利点。”杨超坦言。 此前参与保障房投资的保险资金,以债权计划为主,募集成本较高且收益尚不明确。而杨超更倾向的投资方式是股权投资。 他对保障房投资的设想是,“我们不能直接做开发商,但可以和地产商、建筑工程队合作。建设工程费用都转化为股权,住户是拿不到公租房产权的,地方政府可以把产权转让给投资方,等住户都有更好去处后,我们把房子拆掉重建商品房,作为长远投资这个回报是可预见的。” 但现实中推进很难,需要一系列相关法规出台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保险资金投资城镇化也遇到与保障房投资一样的问题。 杨超指出,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城镇化的投资和建设。不过,由于尚未形成统一完备的设计方案,保险资金出于审慎原则不敢妄动。此外,保险资金对基建项目创新的股权投资、夹层基金及FOFs等都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