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学院

每经网首页 > 商学院 > 正文

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每经智库 2012-11-28 11:39:46

财经舆论与经济学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从财经舆论中学习经济学那你学到可能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每经编辑 赵庆

财经舆论与经济学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从财经舆论中学习经济学那你学到可能大部分都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大家熟知的,受影响最大的那些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1、财经记者

记者采写新闻大多追求轰动效应,但是真正具备轰动品质的新闻毕竟极少,这时记者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了,比如中国定期都发布金融数据,这些都没有什么轰动性,但是如果记者进行下加工就不同了,比如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就是这种没有任何新闻源头的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新闻,而这是明显的一个错误新闻,因为中国基础货币只有二十多万亿,何来超发40多万亿的说法,其实记者只要阅读下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就会知道中国基础货币有多少,也就不会出这样的错误,这都是记者不懂财经常识,自己随意加工数据的结果,因为这样的数据央行不可能发布,专业学者也绝不可能提供,另外还有中国的M2是美国的多少倍等新闻也是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数据,因为美国的M2和中国的M2统计口径完全不同,是不能比较的,而这一新闻至今在微博上流传,另外中国税负世界第一等都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弄出来的假新闻,都是没有任何来源的新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都不支持这样的想法。但这些新闻虽然错的离谱却影响极大,看过的人绝大多数都信以为真。因此大家看财经新闻一定要注意来源,只有权威机构发布的或是专业学者提供的才有可信度,如果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自己加工的新闻大多不靠谱。

2、财经评论员

中国的财经评论员大多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经济学,大多是记者、编辑出身,然后转型当评论员的,中国的财经报纸分为两类,一类经营状况比较好,有着非常优厚的稿费,能够吸引到一大批的专业人士为其供稿,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和证券时报几家,中国其他财经媒体都很难支付符合市场的稿酬,因此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为他们供稿,但是财经新闻与社会新闻完全不同,社会新闻主要是看真相,而财经新闻主要是看观点,社会新闻有记者就行,而财经媒体必须有一大批学者捧场才会有分量,有影响力。所以很多付不起稿酬的财经媒体就让自己稍微资深些的记者充当评论员,这既不专业,也不像样,不过倒是培养了一批记者型财经评论员。

3、财经会议

财经会议也是财经舆论出炉的另一阵地,这些会议大多选择在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举行,出席这些会议的主要是企业家,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掏的起昂贵的会务费,而这些会议的主讲嘉宾除了请几个领导支撑一下场面外,担任主讲嘉宾的主要还是商学院教授和做政策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也靠参加这些会议而被媒体关注,从而走红。但必须指出的是,从严格来讲,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会议都在大学里举行,没有在酒店举行的。张维迎、厉以宁、许小年、郎咸平、陈志武都是商学教授,都是给MBA讲课的,而不是教授经济学的,都是商学。具体来说,张维迎教的是企业家如果通过博弈论做决策,博弈论是数学,不算是经济学,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就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己都坦诚自己就是个数学家,而且从来都没有听过一次的经济学课程。博弈论确切的说属于应用数学,而不是应用经济学。陈志武是研究金融定价模型的,许小年则是投行经济学家,转行当教授是这几年的事情,其实中国真正懂经济的是经济学院的教授,商学院与经济学院是两码事,但是真正懂经济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却罕有出席各种论坛会议的机会,也没人邀请他们,所以公众也不知道他们,而那些不懂经济学的商学教授或是政策研究专家反而整天冒充经济学家大搞经济评论。

4、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

由于财经新闻大多枯燥无味,因为很多人都是选择在博客、论坛、微博上了解财经,但这里面的东西基本上是错多对少,这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选择的,都是推荐性的,一般越是错误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财经论坛、微博是影响比较大的财经观点集散地,而非原产地,原产地还主要是以上三类情况。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